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影像时代文本文学审美教育价值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08 14:27

  本文关键词:影像时代文本文学审美教育价值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体验 影像文本 文本文学 审美教育价值 审美能力


【摘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人们欣赏和享受的对象。所有的艺术,包括文学,都追求美,因而文学本质上具有审美性。但自从人们进入影像时代,文学的审美体验就开始变质了。人们更加倾向于观看影像文本,传统的文本文学阅读逐渐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淡出,开始边缘化。而且有些学者以影像文本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为由,主张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把影像文本等同于文本文学使用。本文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和对比了文本文学的审美体验与影像文学的审美体验,并通过此分析,论证了现时代文本文学阅读的审美教育价值与意义所在。为了研究文学的审美体验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了审美教育与审美体验的关系,整理了审美体验的概念,提出审美体验的三大特征,并把“想像”,“情感体验”,“价值判断”规定为叙事文学的审美体验三要素。在欣赏文学时,读者通常通过想像勾画出自己的作品世界,投入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同经历诸多事件,解决诸多问题,同时与人物形象‘交流’‘对话’,在这过程中读者不知不觉与人物形象,作者讨论人生价值,反思自我,提升自我。按照叙事文学审美体验三要素,本文比较分析了文本文学与影像文本的审美体验。本文选择了余华的小说“活着”,张艺谋的小说改编电影“活着”,朱正的小说改编连续剧“福贵”作为研究作品。以湖南C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搜集了读后感,进行问卷调查。在想像方面,读小说的学生比看电影或电视剧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高层次的想像(再现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而不是仅局限于联想状态。在情感体验方面,小说比电影和电视剧更能有效地传达人物情感,而在价值判断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比较、分析了学生分别在文本文学阅读和影像文本观看时的不同审美体验反应,并基于此分析结果,论述了文本文学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和感受能力)的影响,同时得出影像文本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局限性的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在文学教育中影像文本始终要处于辅助教学地位,不能代替文本文学使用,同时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文本文学阅读,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体验 影像文本 文本文学 审美教育价值 审美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J905
【目录】:
  • 摘要5-8
  • 中文摘要8-10
  • 目录10-12
  • 正文12-84
  • 参考文献84-88
  • 附件88-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涛;;影像时代的影视思考[J];中国广告;2010年07期

2 于丹;;2003:个人影像时代[J];文化月刊;2003年09期

3 南帆;影像时代[J];南方文坛;2000年06期

4 张应辉;解读DV:影像生活的深层拓展[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刘建洲;“我消费,我存在”——影像生存及其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6 周展;;平民影像时代[J];消费导刊;2009年13期

7 柳青;;新影像时代下的立体电影之路[J];大众文艺;2011年21期

8 宋汶珈;;影像时代中的虚拟偶像现象[J];美与时代(上);2012年01期

9 田华;;让舞台更“鲜活”——影像时代孟京辉的剧场实践[J];戏剧文学;2014年05期

10 张乐;;针对当代影像存在及传播的几点思考[J];剧影月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国平;西北师范大学刘涛:全民影像时代要维护创作严肃性[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君娜;影像时代 写作更需坚守本色[N];解放日报;2012年

3 高冰尘;影像时代已悄然而至[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记者 陈香;“疾速天使”微视频引领图书进入影像时代[N];中华读书报;2012年

5 王守国;“六角丛书”:网络影像时代的快意阅读[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胡钰;微电影:全民影像时代[N];华夏时报;2013年

7 天色;个人影像时代是否到来[N];文艺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范昕 实习生 芮晴舟;文学与影视,如何相处?[N];文汇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张滢莹 实习记者 陈凡;影像时代的文学写作[N];文学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张超;3D电影之后,我们看什么?[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英华;影像时代文本文学审美教育价值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曹刚;内在的真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0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40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d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