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隐士文化_中国古代隐士研究_《西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4 00:08

  本文关键词:汉代隐士群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大学》 2013年

汉代隐士群体研究

张小密  

【摘要】: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先秦以来,历代不乏其人。虽然隐士群体并非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主流,但他们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其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游离于政治权利之外,不事王侯,不慕名利,以自己的独立人格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他们既是中国文人群体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目前学界对隐士的界定及分类等基本问题虽多有阐述,但一直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隐士是追求精神远胜于物质的一类人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为求生计,他们选择了农耕、占卜、采药、教书等不同的生存方式。关于汉代隐士的地域分布,有一种很普遍的隐于民间的现象,和一般印象中的隐士多隐于山林不同,他们多是在自己的故乡或是四处游走,以占卜、教书等方式过着隐于民间的生活。 隐逸思想起源较早,先秦的隐逸思想主要源于儒道两家,二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早期隐逸思想的理论基础。西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隐逸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基础上有所转变,并且逐渐呈现出儒道结合的趋势,朝隐现象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两汉之交及东汉时期,受时代生活的影响,隐士大量出现,隐逸思想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自先秦以来逐渐形成的这种文化传统,和“仕”一起成为了士人的两种基本生存方式。 隐逸文学既包含了隐士的文学创作,也包括具有隐逸思想的文学作品。隐士大都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是古代文学创作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四皓、梁鸿等都是著名的隐士,他们所作的《四皓歌》、《五噫之歌》、《适吴诗》等都是优秀的隐逸文学作品。另外,汉代还有很多表达了隐逸之思的文学作品,贾谊《吊屈原赋》,张衡《归田赋》等都是其中名篇。随着隐士的出现,一些著名的隐士如汉代的四皓、向长、禽庆、严光等,其事迹往往被人们当作典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逐渐形成后人心中的隐士形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0
  • 1.1 研究综述7-8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8-9
  • 1.3 研究价值及意义9-10
  • 第二章 汉代隐士述论10-22
  • 2.1 隐士的界定与分类10-12
  • 2.2 汉代隐士的地域分布12-17
  • 2.3 汉代隐士的生存方式17-22
  • 第三章 汉代隐士内在精神探析22-32
  • 3.1 先秦隐士精神与隐逸传统22-25
  • 3.2 西汉隐士精神对先秦的承接与发展25-29
  • 3.3 两汉之交与东汉隐士精神的变迁29-32
  • 第四章 汉代隐士与隐逸文学32-42
  • 4.1 汉代隐士的文学创作32-35
  • 4.2 汉代文学作品中的隐逸思想35-38
  • 4.3 古代文学中的汉代隐士形象38-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7-48
  • 致谢4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玉峰;;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霍建波;;正史隐士传考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3 蒋晓亮;;云深不知处——浅析两汉时期的隐逸文化与隐士[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谢宝富;隐士定义及古称的考察[J];江汉论坛;1996年01期

    5 王继训;汉代“隐逸”考辨[J];理论学刊;2005年05期

    6 蒋波;;两汉之交的归隐现象及东汉初年的隐士政策[J];理论月刊;2009年11期

    7 杨云峰;;浅析汉代游民[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谢天杰;论隐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人格和历史命运[J];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9 陈传席;隐士和隐士文化问题[J];书屋;2001年06期

    10 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霍建波;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肖玉峰;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战威;宋代隐士群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孟庆茹;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洵;西汉的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D];西北大学;2008年

    4 宋锡玲;中国古代正史隐逸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东梅;两汉辞赋中的隐逸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3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李锋;;从《穷汉词》看蒲松龄的“惧贫”情结[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6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7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魏全凤;冯斗;;《易经》——审美之源——浅谈《易经》的审美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怀锋;陈磊;;《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5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6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7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博;;经典、经典化与经典的危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海;试论宋代隐士众多的原因[J];成都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2 肖玉峰;;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张子开;仲长统,汉代杰出的政治批判家[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翟振业;再说《渔父》的作者[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5 马茂军;郭茂倩仕履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郭维森;《庄子·渔父》篇发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霍建波;;正史隐士传考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8 陈斯怀;;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霍建波;;古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双重标准[J];河北学刊;2007年04期

    10 杨清之;;汉初士人隐逸情绪与汉代隐逸文学的发端[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霍建波;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肖玉峰;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漆娟;论汉魏六朝隐逸诗[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洵;西汉的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D];西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松夫;孟浩然隐逸思想定位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2 李剑柔;论元好问的隐逸思想[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杨立琴;;元代骚体作品隐逸思想探微[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兰毅;;试论隐逸思想的流变及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5 陈斯怀;;先秦隐逸思想与士人心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赵子抄;李寅生;;略论杜甫的隐逸思想[J];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郭明友;;论江南古典文人园林隐逸思想的哲学渊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谭慧存;;先秦隐逸思想浅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谭慧存;;关于士人隐逸思想的研究述评[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付琦博;;嵇康的隐逸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学理论;2012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德建;;明代隐逸思想的变迁[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阙真;;论元杂剧的隐逸思想[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建平 上海交通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玉峰;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谭慧存;秦汉士人隐逸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洵;西汉的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D];西北大学;2008年

    2 王章震;庾信的隐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3 王晓燕;北朝隐逸思想与隐逸文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4 赵辉;阮籍隐逸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向真;中国早期隐逸思想的形成及其思想渊源[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陈方媛;隐逸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兴;从元代人物画题材看元代绘画的隐逸思想[D];吉林大学;2013年

    8 张小密;汉代隐士群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杜建;论阮籍、嵇康的隐逸意识[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艳伟;试论隐逸思想对辛弃疾诗词创作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汉代隐士群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5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5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8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