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厦门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7 22:01

  本文关键词: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厦门大学》 2009年

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

马亚芳  

【摘要】: 由于乏善可陈,明代文学及文学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地带,这也影响到对其时文学理论的发掘与研究。我们认为,明代文学固然无甚佳绩,然其史学意义仍不容忽视。李东阳的文学理论是明代文学复古的先声,对明代文学复古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对“前后七子”有着直接影响。对李东阳文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从文学理论史的角度总体把握明代文学。 李东阳的文学理论研究一直为后人重视,但系统的研究著作不多。前后七子多以反对者的面目出现,且论述多散见于各种著作中;明末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李少师东阳》,集中对李东阳的文学理论做出了专门论述,颇有见地。郭绍虞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历史》中,对李东阳文学理论的得失作出了辨证的分析,影响巨大。八十年代以来,形成了以湖南学者为主要力量的李东阳研究群体,其中周寅斌和薛泉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其主要从李东阳的生平经历、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来做史学研究,对李东阳的文学理论是作为其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存在的,其中不乏细致中肯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周寅斌点校的《李东阳集》,是迄今较为权威的李东阳的文集,收录其大部分诗文著作,为后人研究保存了宝贵的资料。薛泉的《李东阳研究——以政治心态、文学思想为核心》是一部系统的研究李东阳生平、文学思想的著述,资料翔实,考据严谨,并且文学思想为重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李东阳研究专著。廖可斌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对李东阳的文学理论也有所涉及,并对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做出了论述。李东阳的文学理论有其独立的理论和史学意义,由于还没有对其文学理论做专门研究的著述,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文学理论做深入的探究。 李东阳的文学理论主要集中在《麓堂诗话》中,收录了其从十八岁到六十多岁的文学见解。因此,对李东阳文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就是对《麓堂诗话》的研究。《麓堂诗话》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李东阳文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9-12
  • 第二章 李东阳文学理论概述12-33
  • 第一节 复古文学观12-16
  • 第二节 言情说16-19
  • 第三节 格调说19-28
  • 第四节 诗文有别说28-33
  • 第三章 李东阳文学理论的影响33-37
  • 第一节 李东阳与茶陵派33-34
  • 第二节 李东阳与前七子34-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39
  • 后记3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懿;试论李东阳的“格调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周寅宾;李东阳诗话对严羽诗话的继承发扬[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熊志庭;李东阳诗论评述[J];求索;2004年12期

    4 杨海波;;李梦阳复古主义观考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陈卫华;李东阳“以声论诗”说价值新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杜方;;更替与反复——小议几次复古史风流变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2 李迥;略论王世贞“晚年之定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李清宇;明代中期文坛的“四变而六朝”——以黄省曾与李梦阳文学观念之异同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4 王焱;陈中文;;道家文本四大意象中的自然主义美学蕴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阮娟;;严羽“兴趣说”之我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卞福英;;诗意盎然 韵味醇美 评许渊冲英译《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谢中元;石了英;;《文心雕龙》诗学观念下的《诗经》阐释[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王于飞;吴伟业早期艳体诗略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邓新跃;前七子的诗学思想及其批评史意义[J];船山学刊;2005年02期

    10 萧晓阳;;船山诗学的汉魏六朝祈向及其文化渊源[J];船山学刊;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庆远;;试论李东阳[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马周;茶陵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沈文凡;排律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景献力;明清古诗选本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化兵;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孙春青;明代唐诗学[D];南开大学;2005年

    7 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思增;陈子龙新诗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亚芳;严羽诗体论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熊小月;李东阳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茂雯;陈子龙诗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邵传永;谢榛论[D];苏州大学;2001年

    6 张爱波;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陆银湘;《诗经》“颂”诗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谢旭;七子派文学理论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岚岚;夏完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文学理论的莎士比亚化——再评乔纳森·吉尔·哈里斯新作《莎士比亚与文学理论》[J];大家;2011年17期

    2 姚国松;卓霞;;文化批评入门之书:评《文化批评关键词读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司马周;陈雅娟;;《联句录》中李东阳交游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5 张跃;;简析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及形态转向[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6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7 李小山;;从古文运动看李翱的文学理论[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8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9 陶徽希;;以“大文学观”为指导的文学理论课程建设[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双芹;;论明代复古思潮对元杂剧批评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建昌;[N];文艺报;2008年

    2 陈诚;[N];人民日报;2009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中;[N];文艺报;2010年

    5 蒋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蒋述卓;[N];文艺报;2011年

    7 邓宝剑;[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记者杨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邢建昌;[N];文艺报;2009年

    10 李茂民;[N];河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2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吴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司马周;茶陵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8 张沈安;先秦文论范畴生成土壤和来源的考察[D];辽宁大学;2008年

    9 关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亚芳;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8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力;转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6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9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