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唐宋接受史_陶渊明没名气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南北朝陶渊明接受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都师范大学》 2012年
南北朝陶渊明接受史研究
李娜
【摘要】:陶渊明接受研究历来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镇。纵观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接受特点,历史上曾出现唐—宋—清三个高潮,80年代后,接受理论的传播和运用,给陶学研究带来新的契机,陶诗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不断地被发掘和评定。然而,作为陶渊明接受开端的南北朝时期,受到的关注却并不多,从整体上对这一时期的陶诗接受研究比较少,重视不够。本文即针对这一现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南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情况做进一步的考察。 第一章,主要对刘宋时期的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和鲍照《学陶彭泽体诗——奉和王义兴》进行研究,分析各自接受的特点及原因,并整合归纳出刘宋时期的接受特点。 第二章,以齐代的沈约《宋书·隐逸传》和江淹《陶徵君田居》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二人是如何对陶渊明进行体认和解读的,进而概括出齐代陶渊明接受的情况。 第三章,以梁代的钟嵘《诗品》、萧统《文选》以及陈代的徐陵、张正见、江总等士人的拟陶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各自对陶渊明接受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归纳梁陈时代对陶渊明接受的规律。 第四章,以北朝阳休之《陶集序录》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他提出的陶诗“放逸之致”以及语言“奇绝异”特点的观念。以点带面,进而解读北朝时期陶渊明接受的整体概况。 第五章,通过前面南北朝各个时期的个案研究,从整体上观照南北朝陶渊明接受的状况,总结南北朝陶渊明(主要是陶诗)接受的特点、规律,并进一步阐述南北朝陶渊明接受史研究对后代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中文;沈约、江淹与陶渊明[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2 顾农;陶渊明的人生哲学[J];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04期
3 郭世轩;;萧统为何对陶渊明高评低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晓芬;天生万物 余得为人——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杨合林;陶渊明不为刘勰重视的原因[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李建中;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7 卫军英;;颜延之与陶渊明关系考辨[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8 张俊峰;钟嵘《诗品》江淹条新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李华;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J];九江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10 李剑锋;加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J];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大伟;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承斌;钟嵘与刘勰诗学观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5年
2 孙震芳;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洁;萧统《文选》与“文选”学的价值定位[D];西北大学;2009年
4 唐令波;鲍照诗文的文化内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3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5 曾垂超;李军均;;小说评点文体的独立:从子史之评到文学之评——刘辰翁《世说新语》评点的源流及意义论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6 马茂洋;;《聊斋》的宗教美研究[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7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钟翠红;李建华;;论江总的散文创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雯靖;武雪皎;;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建构及其审美意韵[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忠山;;诗的“空白结构”与“潜信息系统”[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良政;;论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并序[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7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接受之维[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10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霞;;浅谈外来佛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2 董雪静;从《文选》的赋体分类看萧统的文学观[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钱志熙;谢灵运《辨宗论》和山水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4 傅刚;从《文选》选赋看萧统的赋文学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钱志熙;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张少康,笠征;刘勰《文心雕龙》和佛教思想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刘琦,杨秀云;《文选》情类赋与萧统的伦理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李文玉;琅琊颜氏家族与颜回关系考论——颜氏家族:儒家精神与文艺思想传承的个案研究之一[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黄水云;论《文选》咏史诗类-颜延之《五君咏》[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王大恒;论汉魏六朝士人的感伤情怀[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晓斌;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亚南;魏晋小说类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建强;试论元嘉诗歌[D];山西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彩霞;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J];沧桑;2005年01期
2 周浪;;2005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J];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阳达;;论陈献章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J];农业考古;2010年01期
4 苏者聪;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J];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04期
5 王雁冰;;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J];学习与探索;1986年06期
6 王军健;;“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浅议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J];海内与海外;2008年11期
7 李文;;陶渊明的诗与酒——兼论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刘鸿达;试论陶渊明诗歌的平民精神[J];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9 陈长荣;陶渊明诗歌意境的美学风貌[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0 赵霞;;试论陶渊明诗歌的冲淡美[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春燕;;陶渊明诗歌意象的文学本原观探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雯靖;武雪皎;;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建构及其审美意韵[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易安;;李白接受史中的文本阅读和替代阅读[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马大勇;;辛稼轩《沁园春》“止酒”二首接受考述[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高莹;;闻鸡起舞 慷慨悲歌——论西晋诗人刘琨的经典化历程[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李书磊;;删改,也可以作为一种史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8 张玉奇;;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济南与上饶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朱献贞;;近三十年来“文化大革命”中“鲁迅现象”研究的历史回顾[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忠;[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王晓平;[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王树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陈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曹文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王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温儒敏;[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刘忠;[N];学习时报;2007年
9 何西来;[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郭建勋;[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卓玉;逯钦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春桃;《二十四诗品》接受史[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磊;韩孟诗派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芳;清前谢灵运诗歌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杨再喜;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南北朝陶渊明接受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饶艳;陶渊明的美学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靳成诚;陶渊明作品英译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孟群;退溪李滉对陶渊明文学的接受[D];延边大学;2011年
5 胡发萍;陶渊明诗歌中的人物分类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6 冉迅迅;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与教学[D];苏州大学;2012年
7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爱莲;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黄关蓉;李纲对陶渊明的接受[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10 肖光亮;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南北朝陶渊明接受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8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