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野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悦读” 实践.pdf
本文关键词:当代视野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悦读”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sdhdjhty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当代视野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悦读” 实践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中国大学教学 2011 年第 10 期55孙雪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当代视野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悦读”实践孙雪霞摘要: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除了师生互动、多媒体渗透等手段,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语言叙述中大胆创新,戏仿、援引、反讽、挪用、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现代称呼等等,都是值得一试的技巧。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力求使古代文学教学去沉重化,使 80 后、90 后的本科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古代文学的解读。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语言;悦读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如何让学生摆脱语言文字、社会环境、观念思想等隔阂,对古代文学保持热情,进而热爱中华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这对每个古代文学的教师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当下,我们教学对象主要是 80 后、90 后这批人,怎样让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这就需要对这一代人的接受特点有所了解。在当代中国,新媒体是从 1990 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入国人的生活,而这恰恰构成了“80 后”、“90后”幼年、童年、少年与青年时期的生长环境。长时间与电视、电影、电脑、电子游戏、网络等新媒体为伍,他们的阅读方式、感觉方式、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等已经发生很(来源:[])大的变化。作为“屏幕人”或“网络人”, 他们对图像化与游戏化的世界相当熟悉,对种种轻巧、有趣的表达非常热衷,对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更是驾轻就熟。相应地,一切传统的、没有充分被游戏化的语言和故事常常会使他们兴趣索然,沉重、冗长的文本也往往被他们拒之书架之外。研究者认为:习惯于网络阅读的人们,因为思维总是处于一种“碎读”状态,所以很容易失去阅读大部头文学作品的兴趣,也容易失去专注与沉思的能力。面对这样一个教学群体,如果我们仍然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进而对古代文学“深恶痛绝”。课堂互动、多媒体渗透,这些都是常规做法了,我们要尝试的是在课堂语言表述中进行一些较为大胆的教学实践。揆其要端,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戏仿。如讲授《鸿门宴》时,我用了这么一段话来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了打消项羽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刘邦毅然应邀前往项羽大营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刘邦重申了皇位是项羽(来源:[])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项羽则高度评价了刘邦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这显然是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语气,当我们运用这一手法时,文本叙述一方面有了相当程度的批判性,另一方面也在进行着双向的解构:既解构了历史故事的严肃与沉重,也解构了戏仿对象(此处是指“新闻联播”的官方语系)的神圣与庄重。戏仿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经常使用的文本策略,哈琴林达认为戏仿的第一层意思是“对抗”,第二层意思是“在旁边”,这是一种“保持批判距离的重复行为,使得作品能以反讽语气显示寓于相似性正中心的差异”。他指出:“如果众多艺术中现代的自觉性形式主义导致了艺术与社会语境的分离,那么后现代自我指涉性更强的戏仿性形式则揭示了它是一门话语艺术,与政治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2]当然,无论怎样解构,戏仿带来的课堂效果便是学生的会心一笑。而这对于文学作品讲授的氛围营造,无疑是至关重要。其二,援引。如谈到司马迁生平的重大转折——李陵兵败投降时,我这样介绍:“巴顿将军说过:‘一个将军(来源:[])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李陵显然没有寻到最好的归宿,同时还累及无辜的司马迁。”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另一种常用的文本策略,援引往往会形成一种“互文性”效果。而本雅明更是从“中断”的角度对征引进行过相关思考:“中断是所有造型的基本手法之一。它远远超出了艺术的领域。仅举一例即可说明,中断是引文的基础。引用一个文本涉及到对其语境的中断。”[3]上述所援引的巴顿名言,自然已经脱离56了原来的语境,在这个意义上援引即意味着中断。而当所援引的文字进入到新的叙述语境之后,它们一方面对所叙之事所讲之人依然起着释义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援引文字生成的语境与被移置过来的新的语境距离很远,一种意想不到的“悦读”效果便由此产生。其三,反讽。讲左思、鲍照等人,自然要涉及南朝门阀制度,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传统的历史性介绍显然行不通。于是,我尝试着这样讲道:“南朝豪强大族,如王氏家族,其中如王戎、王衍,王导,他们突出的个人魅力自然为家族出力不少,但是,他们的生殖能力也值得一夸(来源:[]),在没有其他人帮忙的前提下,王导育有儿子六位,女儿若干,王羲之也不甘落后,育儿五位。叔叔侄儿、堂哥堂弟,济济一堂,足够一个加强连。”德国诗人许莱格尔重视反讽,认为“哲学是反讽的真正故乡”。克尔凯郭尔在其著作《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强调:“恰如哲学起始于疑问,一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生活起始于反讽”。[3]课堂上所使用的反讽手法绝大部分是言语反讽,即通过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以造成字面意义和所欲表达的深层意义的大相径庭。像上述例子中所提到的“生殖能力值得一夸”之类的说法,显然并非对王氏族人的褒奖,而是正话反说。通过这种言语反讽,使同学们在发笑的同时,也能深刻认识到南朝不公平的门阀制度。其四,挪用。如讲孔子,“孔子官至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如讲汉高祖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的刘邦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如介绍《汉书》作者班固,“出身显贵的班固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对周围的人也十分客气,没有一点***的架子,可惜的是他的家奴狗仗人势,处处为非作歹,为班固日后惨死狱中(来源:[])埋下了祸根”。如讲《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诸葛亮一看,管他呢,把城门一开,抱着自己的琴,简直把城楼当 KTV 了”。挪用,是指大量使用现代词语、当下流行语和俏皮话来叙述历史故事,以增加叙事的趣味性。这样的叙述客观上势必造成“时空压缩”现象,即拉近甚至取消古今距离,让历史获得了一种现场感。此外,此种叙述因联想而产生的戏谑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其五,戏谑式议论。如讲述完《史记封禅书》汉武帝晚年耽于求仙问道的种种实例之后,我这样总结道:“虽然神仙和我们不在一个大院里,不留电话号码,也没有 QQ,但经过秦始皇、汉武帝长期不懈的钻研,还是成功找到了和神仙们联络的方法:如跳大神、鬼上身之类的高科技手段,都作为著名的文化糟粕,一直流传至今。”又如讲完汉代文学,我又做了如下归纳:“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保质期。一个人红个三五年,很可能是运气好,能红十年,就算有道行了,能红二十年,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当代视野下古代文学教学的“悦读”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