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媒介变迁调查_媒介变迁与政治生态_《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15 10:01

  本文关键词:媒介多型发展与文学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师范大学》 2014年

媒介多型发展与文学变迁

罗雨晴  

【摘要】:本文主要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出发,探讨传播媒介的多型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在历史的坐标轴上,媒介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能带来媒介能力的飞跃。依附于媒介之上的文学是通过传播媒介传承流通,实现交往。从古至今的文学形态和面貌都暗暗凸显了媒介的效力。文学的产生、从文史哲等不同的混杂的科系中独立出来,到走向泛化和繁荣,,都离不开媒介的无形力量的推动。媒介作为不可忽略的考察向度,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与推崇,随着媒介的多型发展,其对文学的赋型作用日益显著,在新兴的电子媒介刺激下,今日的文学几乎要发生“质”的变化。 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本文围绕着以媒介为介质,重新呈现出来的媒介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对文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绪论部分主要陈述本文行文的理论支点与可行性,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说明。在第二章中,为了从最基本的维度出发对媒介和文学的关系问题重新设问,将关注目光首先投向了媒介和文学的互动,继而追踪梳理了媒介和文学所对应的具体分期,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在此基础上借用王一川先生在《文学概论》中将媒介与我国古代文学大致分期对应的程序,对每个阶段文学的基本属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概括归总,意在揭示媒介对文学存在(意识形态性、作品形态、受众接受程度等)的有效影响。第三章的内容围绕媒介对文学的作用展开,从传统口语媒介、书写印刷媒介到新媒介,文学一步步实现了萌芽、独立向繁荣的过度。与前面的内容相比,笔者希望能通过更具体的文学形态的独立演变,进一步看到媒介的形式效力。在第四章中,笔者概括描绘了当下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主导下的当代文学图景,第五章则以“危机”为关键词,探讨了备受关注的“网络生成文学”的本体与本性问题,考察媒介时代文学面临的重重诘难。新媒介使文学的审美构成、表意体制和受众接纳、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鉴于此,主要从语言、阅读以及民族性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在第六章中,笔者尝试从历史社会角度出发,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媒介将带给文学的可能性的新面貌、创生空间。通过利用媒介开创未来,并不是某一特定人群的特权行为,只要激发出关于媒介的想象力,我们都能从媒介的发展中窥见文学未来的面貌。结语部分,笔者将表明对文学的声援立场,揭示媒介多型发展下的文学依然有其存在的逻辑。 总之,本文试图在纵向的“史”的维度上,对媒介的多型发展带给文学的历史性变革进行较为详细的概括,并着重讨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学生存景观以及未来的可能性面貌,力求在“史”与“论”的融汇点上,找到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找到媒介时代文学的学理症结和诗学增长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英;国内网络与文学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2004年03期

2 赖勤芳;;文学理论写作的媒介视角及其限度[J];当代文坛;2009年06期

3 王一川;论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4 刘月新;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欧阳友权;蒋金玲;;媒介发展与文学阅读的演变[J];河北学刊;2009年06期

6 朱颖;廖振华;;当代女性媒介话语权缺失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7 滕志朋;;传播媒介变迁语境下的文学发展[J];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J·希利斯·米勒 ,王逢振;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9 肖锦龙;;米勒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和文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10 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J];文艺评论;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坚;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超;;人鬼恋的审美转换与艺术创新——关于聊斋小说《聂小倩》四次香港电影改编的探究[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舒永生;;从类到社会——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究竟在哪里?[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刘东建;刘俐莉;;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燕道成;“新闻需要”“新闻需求”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欧元雕,孙蕾;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2 童兵;;休闲消费与媒介功能的调适——兼议后工业社会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赵毅;;信息化与学术期刊编辑的“把关”行为[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4 殷晓蓉;;网络传播与中国传播学面临的三大难题[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5 殷晓蓉;;传播学方法论的第一次冲突及其后果[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6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仇学英;;农民发展创新的传播原动力——贵阳市乌当区用科技文化传播引导农民政治参与实现农户和农村社区变迁的分析框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张殿元;;传媒内容的嬗变:作为影响机制的广告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晓丽;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堃;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李颖;抗战时期桂林小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苗苗,许文郁;网络文学的定义[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刘景慧;大众传媒与女性发展[J];船山学刊;2004年03期

3 池莉;信笔游走[J];当代电影;1997年04期

4 许列星;网络文学及其文化思考[J];当代文坛;2002年03期

5 黄燕妮;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秩序的新建构[J];当代文坛;2002年04期

6 童庆炳;新理性精神与文化诗学[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7 严锋;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J];读书;1997年01期

8 刘大先;网络文学的表象与真相[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9 南帆;游荡网络的文学[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4期

10 胡翼青;网络的传播学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大仁;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J];学术月刊;2005年05期

2 周晓红;;网络文学刍议[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王晋中;;文学的疆域[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滕志朋;沟通、整合与推进——略谈批评在文学活动中的定位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李敬敏;;文学观念漫谈[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张鸿;;网络文学的强势与窘境[J];粤海风;2010年04期

7 李娟;;论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J];中州学刊;2010年06期

8 谭洪刚;;论网络文学的接受与经典性问题[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12期

9 黎跃进;制约与超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张政文;走近与走进:两种文学史论的描述研究[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梁笑梅;;20世纪巴蜀文学地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层序[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杨匡汉;;关于共和国文学——《共和国文学50年·绪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4 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马玉红;;梁实秋伦理的文学观之阐释[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郝雨;杨剑龙;葛红兵;黄惟群;杨斌华;杨扬;郜元宝;郑涵;凌寒;;“微”阅读泛滥文学何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3)[C];2012年

8 刘纳;;沈雁冰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功绩[A];茅盾研究(第三辑)[C];1988年

9 张子良;;文学本质与价值观念——评程麻《文学价值论》[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10 德华;;文学的漫游 作品的回顾——记郭沫若文学作品欣赏晚会[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扬;[N];文汇报;2007年

2 洪兆惠;[N];辽宁日报;2008年

3 李万武;[N];文艺报;2009年

4 赖大仁;[N];文艺报;2010年

5 王艳荣;[N];人民日报;2011年

6 黄乔生;[N];中国文物报;2011年

7 贺仲明 山东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乔叶;[N];文艺报;2011年

9 旅美学者 南桥;[N];东方早报;2012年

10 汪政;[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冠生;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康凯;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D];苏州大学;2012年

3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志强;知性探求者:龙瑛宗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陈刚;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艺;论北杜夫文学中的幽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鲁彩苹;文学媒介革新与传统文学的新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希;津岛佑子文学の女性意识につい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4 蒋李莉;论宫地嘉六的劳动文学的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梁小珍;新媒体文学的审美特性[D];辽宁大学;2012年

6 刘航;新世纪以来的消费文学和消费社会[D];延边大学;2009年

7 谢志远;清末民初社会思潮对文学观念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姣;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王奋飞;潜在的实现: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孟伟欣;志贺文学中的妻子形象[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媒介多型发展与文学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1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1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c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