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意言说方式

发布时间:2016-07-16 11:08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意言说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03年8月第23卷第4期

yyy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YunyangTeachersCollegeAug.2003Vol.23No.4

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意言说方式

殷满堂

(荆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荆州434104)

[摘 要]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梳理以及对古代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特有的诗意言说方式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为古代文学批评提供了诗意言说的理论范式,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为在文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 诗性思维 ,以意象作比喻进行言说。

[关键词]文学批评;诗意言说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072(2003)04 0077 05当我们进行中西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时,我们会始终被这些问题所困扰,那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点究竟是什么?它与现代的文学批评差异何在?通过对中西文学批评史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以诗意言说为主导倾向的特点,即中国古代的批评家为了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美妙的文学境界中,往往努力冲破逻辑、语言、思想的限制,以整个身心去体悟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说诗过程中他们注意 以不破坏诗的 机心 为理想,在结构上,用 言简而意繁 及 点到而止 去激起读者意识中诗的活动,使诗的意境重现,是一种近乎诗的结构。 [1](P9)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具有 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洋文学批评那样认为文学有一个有迹可循的逻辑的结构 [2](P3)的特点。本文拟从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两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这一特点。

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范畴体系中, 神 、 气 、 韵 、 味 以及 意境 等理论范畴处于核心的地位。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所苦苦追求的,就是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神、气、韵以及意境之美。同样道理,中国古代批评者在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努力在探寻与发现神、气、韵、味以及意境之美。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过程表现为 寻美 的过程,这种批评在西方又称之为 寻美的批评 [3](P121)。

在这几个核心范畴中, 味 无疑又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与理论特色的一个范畴。中国自古就有 以味论诗 的传统, 味 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美学范畴。它大致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名词用,指审美对象自身具有的、并能被人感知的审美属性,其二是作动词用,指审美主体研究、体会、领略、涵咏。 味 是一个历时形态的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意味,我们认为 滋味 、 韵味 这两个概念并与 神韵 这一概念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肯定性阐释文学意义的三个典范概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美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味 本指人的味觉、嗅觉、触觉等在一定的物质刺激下产生的酸、甜、苦、辣、咸、香、臭等感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随着文学进入到一个自觉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也走向自觉, 味 的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诗意言说的理论范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与范畴。而范畴作为人类思想意识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人类思想体系的本质。因此,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范畴研究出发,可以洞悉中

yyy

[收稿日期]2003-03-18

[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项目[2001A38002]

[作者简介]殷满堂(1965-),男,湖北天门人,长江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论和古代文学研究。

YYSZXB

77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意言说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1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1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