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陆云诗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01:34

  本文关键词:陆云诗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陆云 生平 文学观 诗赋


【摘要】:陆云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又跻身“金谷二十四友”之列,在整个西晋文坛享有盛名。他少与兄机齐名,号曰“二陆”。入洛后,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谣。东晋以后,陆机的诗文和文学思想越发受人重视,几乎达到炙手可热的状态。与陆机相比,评论者多以为陆云的才华不及其兄,故对陆云的诗文论述渐少。陆云才华虽比不上陆机,但诗文辞赋都别有建树、独具风格,应该正视他在西晋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陆云诗赋研究》重新审视其人其作,客观、公正地对研究对象予以论述。陆云早年受江左世风影响,崇尚儒学。由南入洛以后,玄学修养日渐丰厚。他虽不能彻底摆脱西晋绮丽繁缛文风的影响,却自觉走上一条别样的文学审美路线,形成以“清”为核心的审美概念。史传评价他能言诗且擅属文,诗歌与赋文是其主要的文学成就点。诗歌以四言诗体见长,有向雅颂诗学源流回归的倾向。赋篇文辞博雅深远、情采兼备。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所包含的六部分组成:一、绪论。简要概括了陆云诗赋在古代的收辑情况,略述了近、现代相关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二、陆云生平与文化心态。本章有两节,第一节“陆云生平简述”,结合有关年谱史料对陆云生平作出介绍,让读者了解陆云特殊的家世背景。第二节比较分析陆云文化心态与西晋文人普适心态上的差异性,揭示西晋社会吴士入北后特殊的生存境遇。三、陆云的文学审美观。本章有两节,第一节结合内外史证考察“清”字本义、功能用法,同时注重辨析陆云文学审美中“清”的审美理想与道家思想本义的区别,以期校正研究的误区。第二节内容则将陆云的文学审美观放置在当时西晋玄风盛行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以探明陆云“清”的审美创作心理的根源。四、陆云诗歌探论。本章有两节,借鉴了《文选》分类学的方法对陆云诗歌进行分类研究,又将每一类别作品置于同时代文学创作活动下考察,以期给予陆云诗歌新的、全面的认识。五、陆云赋探论。本章有三节,所研究内容涉及陆云的9篇骚体赋《九愍》和7篇诗体赋、文体赋。第一节对《九愍》诸篇进行逐一的思想解读,结合《楚辞》部分篇目内容进行横向比较,联系陆云家世生平,发现诗人与屈原的精神世界存在诸多共鸣点。第二节围绕陆云赋“情志统一”的情感表现原则展开论述,分析作品蕴含的情感价值。第三节从“铺叙笔法”、“炼字”、“排偶声律”三方面鉴赏陆云赋的艺术特色,结合《南征赋》、《岁暮赋》、《愁霖赋》、《登台赋》等赋文内容进行分析说明,以期揭示其在内容开拓、形式创新上的现实意义。六、结语。总结陆云诗赋的风格特色、历史地位、作品影响,概括论文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陆云 生平 文学观 诗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第一章 陆云生平与文化心态11-18
  • 一、陆云生平简述11-15
  • 二、陆云的文化心态15-18
  • 第二章 陆云的文学审美观18-25
  • 一、尚“清”的审美观19-21
  • (一) “清”——论陆云审美观的核心19-21
  • (二) 辨“自然”重心说21
  • 二、陆云“清”字审美观的玄学思想基础21-24
  • 三、陆云之“清”与曹丕文论所举之“清”比较24-25
  • 第三章 陆云诗歌探论25-44
  • 一、“雅好清省”的四言诗25-37
  • (一) 文人四言诗的源起25-26
  • (二) 陆云四言诗对《诗经》的接受26-29
  • (三) 陆云四言诗主题分类29-34
  • (四) 陆云四言诗中的“天”意象34-37
  • 二、“不便五言”的抒情之作37-44
  • (一) 陆云“不便五言”的原因37-40
  • (二) 陆云五言诗的主题分类40-42
  • (三) 《诗品》列陆云诗入“中品”原因小议42-44
  • 第四章 陆云赋探论44-52
  • 一、骚体赋《九愍》的思想价值44-45
  • 二、“情志统一”的诗体赋、文体赋45-50
  • (一) 对生命的感怀之情46-48
  • (二)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48
  • (三) 爱民惜民之情48-49
  • (四) 军旅征戍之情49-50
  • 三、陆云赋的艺术特色50-52
  • (一) 铺叙笔法50
  • (二) 炼字50-51
  • (三) 排偶声律51-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后记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秋;咏苔诗赋[J];阅读与写作;1995年06期

2 赵逵夫;论讲史传统的流变与诗赋的正宗地位——韩高年《诗赋文体源流新探》序[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年01期

3 李娜;;由唐代诗赋看蹴鞠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12期

4 张黎明;;庾信诗赋中“隐遁之念”辨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崔向荣;魏中林;;“欲丽前人”与魏晋诗赋摹拟观念的嬗变[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6 祝凤梧;庾信后期诗赋的美学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7 朱建平;透视法在唐代诗赋中的运用[J];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03期

8 程平;;试论庾信后期诗赋的抒情特色[J];长城;2010年02期

9 彭劭茹;;析宋代科举时文——诗赋[J];语文学刊;2011年17期

10 黄炳冈;;“唐贤今人诗赋”“多会于此”解释的浅见[J];语文学习;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哲文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古建筑“流动”着文化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赵逵夫;论“讲史”传统的流变与诗赋的正宗地位[N];光明日报;2004年

3 张兰军;宋词“密码”在手作诗赋词无忧?[N];连云港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俊梅;文物古迹是有形有神有声有韵的文化存在[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杨念群;科举与新学的扭结处[N];经济观察报;2014年

6 程印学;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导向”作用[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慧芳;汉代骚体诗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吉清;唐代的早期教育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亮亮;张衡诗赋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杨皓;论鲍照赋的特点与诗赋交互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马越;汉代诗赋饮食叙写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倪珂;陆云诗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妮;先秦两汉魏晋灾异诗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敏;汉初抒情诗赋的情思与表现[D];华侨大学;2007年

7 赵赫;两汉诗赋中的汉胡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海南;论晋代山水诗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赛贤;当代写作学视野下的庾信诗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6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56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