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剪灯新话》 《聊斋志异》 创作动机 人物 艺术技巧
【摘要】:《剪灯新话》和《聊斋志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时代、社会、作家个体的不同,两部作品也往往在相似之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些“同”与“不同”主要体现在创作动机、人物形象、艺术技巧以及儒释道融合的文化观这四个方面。瞿佑和蒲松龄在作品创作中既有前朝小说的继承因素,又有各自的创新、突破以及局限。通过两者的系统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明清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创作动机的比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介绍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文人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详述了作者心理的形成以及不同的创作心态。瞿佑和蒲松龄心理涉及反战、爱情、社会、仕进等多个层面,都立足于历史,但促成了一篇篇不同风格作品的问世。第二部分:《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人物形象比较。这一部分是从男子形象、女子形象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通过对各式各样人物的剖析和对比,发现从《剪灯新话》到《聊斋志异》人物模型由单一转向多元,塑造重心和塑造方法也随之发生一定的转变。第三部分:《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艺术技巧的对比。主要从真幻世界、继承和发展、诗话倾向、叙事修辞、语言情节五大方面着手,进行详细阐释。两者“同中有异”,局限性也各自不同,但都进一步彰显了作者思想和小说创作的不断成熟。第四部分,儒释道融合的文化观。对作者的宗教思想以及作品中凸显的儒释道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聊斋志异》文化观更加丰富而复杂。《剪灯新话》和《聊斋志异》一脉相承,但两者又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在时间、文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中,《聊斋志异》在某些方面也完成了对前者的突破和超越,文言志怪小说也在不断过渡中走向顶峰。
【关键词】:《剪灯新话》 《聊斋志异》 创作动机 人物 艺术技巧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引言7-9
- 一、《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创作动机的比较9-18
- (一)时代的局限和文人的选择9-11
- 1、元末明初社会现实与明清更迭9-10
- 2、文人命运的跌宕悲慨10-11
- (二)作者心理的探微11-18
- 1、个性心理的形成11-13
- 2、不同的创作心态13-14
- 3、个性心理对作品的影响14-18
- 二、《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人物形象比较18-30
- (一)男子形象的比较18-23
- 1、文人的“才”与“悲”18-19
- 2、商人的“善”与“恶”19-21
- 3、官吏的“痴”与“贪”21-22
- 4、平民的“真”与“德”22-23
- (二)女子形象的比较23-26
- 1、仙女的“高”与“美”23
- 2、鬼女的“爱”与“恨”23-25
- 3、民女的“旧”与“新”25
- 4、狐女和妖女的“新突破”25-26
- (三)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同中有异26-30
- 1、男性作家的女性意识的建构27-28
- 2、人物命名的暗喻性和视角的多样性28-30
- 三、《剪灯新话》与《聊斋志异》艺术技巧的对比30-40
- (一)亦真亦幻,各有侧重30-32
- 1、现实、幽冥、神鬼、梦幻世界的交叉30-31
- 2、伦理道德的“守”与“破”31-32
- (二)一脉相承,各有发展32-34
- 1、对唐传奇的继承32-33
- 2、《剪灯新话》对《聊斋志异》的影响33-34
- 3、写作手法的创新34
- (三)诗化倾向,各有不同34-36
- 1、以诗词入小说34-35
- 2、以诗歌品格建构小说35-36
- (四)叙事修辞,多种多样36-38
- 1、叙事结构和模式的不同36-37
- 2、讽刺叙事修辞的不同37-38
- (五)情节不一,语言简洁38-40
- 1、重情节和不重情节38
- 2、语言古典和雅俗共存38-40
- 四、儒释道融合的文化观40-43
- (一)作者宗教思想概观40-41
- 1、瞿佑思想概观40
- 2、蒲松龄思想概观40-41
- (二)作品中儒释道文化的凸显41-43
- 1、《剪灯新话》中的儒释道文化41
- 2、《聊斋志异》中多种文化的交融41-43
- 结论43-44
- 注释44-46
- 参考文献46-50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50-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庆元,陈光迪;方评《聊斋志异》评语辑录(续)[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2 鲍拉·贝利瓦诺娃,叶明珍;《聊斋志异选》保加利亚文译本目录及前言——保加利亚文《聊斋志异选》书名《龙》[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3 陈文博;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王丽华;论《聊斋志异》中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王平;二十世纪《聊斋志异》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01年03期
6 吴仕钊;浅论《聊斋志异》的用典[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7 何颖,孔令升;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理想化的婚姻设计[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田劲松;论《聊斋志异》的婚姻范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宋欣;《日本灵异记》与《聊斋志异》中的人狐之恋[J];日语知识;2002年04期
10 李真瑜;《聊斋志异》所写中国古代杂技琐谈[J];蒲松龄研究;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立;;《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故事的佛经文献溯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林润宣;;《聊斋志异》简论[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胡德香;曾Zs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立环;;《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内涵解读[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箭;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的物质文明[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著名历史学家 李文海;《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N];光明日报;2013年
3 莹莹;马瑞芳校勘并点评《聊斋志异》[N];文艺报;2007年
4 李西宁;《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传奇[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演讲人 马瑞芳;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N];光明日报;2013年
6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通讯员 查树红 记者 王绍雄;江西婺源发现《〈聊斋志异〉跋》[N];光明日报;2002年
8 程章灿;也说《聊斋志异》“被洋人盗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马瑞芳;邓小平与《聊斋志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韩田鹿;书生的白日梦[D];河北大学;2005年
5 安载鹤;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莉;《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石李锋;《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昶;《聊斋志异》之伦理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白尕藏;《聊斋志异》中的“小人”形象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欧丽婷;《聊斋志异》的传播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春艳;《聊斋志异》鬼小说文化内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景晓;《聊斋志异》中的奇幻现象[D];河南大学;2008年
9 张芸;《聊斋志异》评点中的民俗内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宁宁;《聊斋志异》“兄弟分家”型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5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0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