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启蒙主义的思想形成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本文关键词:萧红启蒙主义的思想形成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摘要】:为了研究在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学思想熏陶下萧红文学作品中传递的启蒙主义思想,从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王阿嫂的死》等作品出发分析作者的主体内心世界,分析发现萧红思想形成分为三个部分:文化场域造就了萧红启蒙式的话语;五四运动时期文学领域的思想革命使萧红作品承载了时代话语,蕴含启蒙味道;人生经历赋予了萧红与他人截然不同的启蒙思想呈现方式,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承载了时代的话语,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展现,另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思想的批判,由此构成了萧红的启蒙主义思想。
【作者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
【关键词】: 萧红 启蒙 文学作品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萧红是五四运动时期最为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其创作的小说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抨击,并且给人们启迪。这种相互矛盾的形式,是当时时代背景下萧红文学作品想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和启蒙主义[1]。近几年对萧红作品的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郑萍萍基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莹;;伶仃女子,旷世悲歌——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书写[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10期
2 刘佳;;论《生死场》中“王婆”形象的人性思考[J];电影评介;2015年05期
3 刘俊慧;;永劫轮回的生死场——萧红关注国民生存状态的独特视角[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丽丽;人文主义视域下的萧红小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柴琳;萧红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3 田忠文;萧红、迟子建文学启蒙意识比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4 郭延红;“生死场”中的生死人生——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D];延边大学;2004年
5 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D];青岛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巧花;;萧红启蒙主义的思想形成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J];宿州学院学报;2016年12期
2 周甜;;萧红启蒙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J];黑河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梦琪;论萧红小说世界的非理性主义色彩[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丽智;论迟子建“暮年”主题小说创作[D];江南大学;2015年
3 金香丹;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张艳涛;文学史视野下萧红的经典化问题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孙晓真;女性作家孕育书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婷;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流浪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会;论萧红创作中的动物叙事[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韩路;生命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9 冯臻;萧红和姜敬爱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比较[D];烟台大学;2013年
10 苏yN颖;论五四时期到三四十年代中国女作家笔下人文关怀的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岩;;女性书写[J];外国文学;2012年06期
2 胡辛;何静;;别样视野的身体写作——萧红笔下女人的生死场[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3 摩罗;《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10期
4 季红真;叛逆者的不归之路[J];读书;1999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自奋;《孩子的讲演》告诉我们的——萧红创作的一种细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张懿红;谈萧红后期的小说《山下》的主题[J];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3 赵靖;萧红·萧红作品·萧红网页[J];图书馆建设;2002年01期
4 滕新贤;冲破低矮的天空——论萧红体的女性文体特征[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年06期
6 胡慧明;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J];云梦学刊;2002年03期
7 王义祥;;萧红思想意识探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邓辅玉;论萧红的婚恋及其创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蔡荷芳;论萧红散文的个性化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10 全艳萍;关于寂寞的一种分解——萧红创作中的心理结构分析之一[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庚;;萧红的创作反映民族时代精神——兼谈其社会化因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郭淑梅;;萧红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学科建构意义[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宋晓庚;;关于萧红研究的几点建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黄子平;;诗人萧红[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秋山洋子;;《风雨中忆萧红》我感[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6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7 黄晓娟;;萧红与现代史上女性作家的精神差异性[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8 宋晓庚;;年年朝朝暮暮 不过丁忧离歌——谈萧红和她的作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9 钟耀群;;人间天上长相伴——《端木与萧红》前言[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10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茹;萧红研究的现状与焦点[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余话[N];吉林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杨宁舒 蔡东民;萧红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蔡东民;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黑龙江文学馆在哈揭牌[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杨宁舒;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宁舒;擦亮萧红名片 提升文化实力[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郭淑梅;哈尔滨:萧红国际化文学基因的生成之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宁舒;我省打造“萧红系列文化品牌”工程[N];黑龙江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舒;做精“萧红”文化名片[N];黑龙江日报;2011年
10 秋石;寻找萧红“小妹”[N];文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琳;萧红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仙花;萧红:凝视荒凉[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D];青岛大学;2003年
4 王琪玮;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蕾;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小英;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文体意识与个性化叙事[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晓晨;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许嫩红;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金香丹;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20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20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