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与重构
本文关键词:“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与重构 作者:袁棠华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7期
[摘要]二人转与古代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题材十分丰富。但二人转又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改造和加工,主要表现在题材的创新化、情节的片段化、内容的崇古化、人物的理想化。
[关键词]二人转 古代文学 传承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I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63-02
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文化的瑰宝,是盛开不败的乡土艺术之花。她植根于广袤的松辽平原,遍布于白山黑水城乡,怒放在当地人民心里,素以淳朴的品格、大众的风采和顽强的意志而充满奋发的活力。“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肯定了老百姓对二人转的由衷迷恋。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其他文学样式相比,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二人转文学发展比较缓慢。但近年来,随着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二人转日渐被各地观众接受与喜爱,逐渐成为超越地域的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二人转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密切,在题材上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传承与重构。
一、题材的创新化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取材多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但二人转剧作家及表演者在撰写或表演二人转时,按照关东人的社会心态和理想追求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重新编演,无论是爱情戏,还是历史戏、公案戏等都融入了东北人独有的审美意趣及道德情感。
著名的二人转爱情戏《大西厢》,是据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编而成的,由元杂剧的五本改编成四本连台戏《张生游寺》《西厢听琴》《西厢写书》《西厢观画》,家喻户晓的第四本《西厢观画》为“王西厢”所无,是二人转的创新发展。《西厢观画》写的是莺莺思念张生,想与其相会,故写信一封让丫鬟红娘带到西厢。红娘在去西厢的路上先欣赏起画来。后见张生读书,就调皮地吓他,谎称老夫人发现二人私会之事,今来问罪。然后才拿出书信。不久崔张情泄,老夫人兴师问罪,于是张君瑞被逼赴京赶考,金榜得中后状元回乡,迎娶莺莺。这出戏事件完整,故事叙述流畅,而且详略十分得当。题目叫观画,唱段中观画的内容最多,写的最详,文题对应。如红娘观画的唱词:
头一张哎呀
一代圣贤孔夫子
二郎担山赶太阳
三气周瑜诸葛亮
四姐临凡配夫郎
伍子胥打马沙江过
六国不敌秦始皇
七夕牛郎会织女
是八仙过海笑脸扬
九里山前数韩信
十面埋伏楚霸王
红娘观画的唱词,给崔张恋爱插上东北式的自由与纵放的翅膀,它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加自由,它比“王贵与李香香”更加纵放,它比同期同类爱情人物,被赋予更具诗思的禀赋。[1]这种在题材上的增添和创新,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情节更富有抒情性,故事也更添诗趣。 二人转《单刀赴会》与元杂剧《单刀会》同属历史戏,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元杂剧《单刀会》出于“取材前代,意归当今”的目的,其着眼点不在于还原历史的本貌,而是在于借题发挥,在于表现元代当时“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2]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关羽的勇猛无畏而表现的。二人转《单刀赴会》传承了歌颂关羽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没有把关羽当做某一个时代的精神领袖,而是将关羽作为一个永久的智勇的历史人物去歌颂。戏词中先刻画了关羽勇武的外形,“头上戴二龙箭箭二龙五凤朝阳盔一顶,斜光斗如斗大九届盤龙的红缨顶梁安,上身穿唐泥凯罗袍袍袍儿,扣腰中系美玉无霞盤龙玉带腰中盤,,护心宝镜明如秋月,杀人的宝剑沙鱼鞘安,穿一双虎头战靴银根襯,护背旗四根背后安。”[3]这样的关羽是百姓心中勇武的英雄形象。关于借荆州一事,在关羽“借荆州本是我大哥借,还荆州还得他来还”的简单回答中一概而过。二人转的重点在于要突出关羽使鲁肃军中“八大将官没动弹”的勇。二人转在取材于元杂剧的基础上,继承了关羽义勇的精神,但在题材上不断创新,突破了元杂剧《单刀会》的“矜庄严肃”,用通俗形象的语言突出关羽勇,使观众与演员产生共鸣,对那些曾经的历史英雄产生无穷的仰慕之情。
二、情节的片段化
二人转既属于戏剧文学,又属于舞台表演艺术,可将故事情节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小说等阅读类的文学作品诉诸于笔端,流淌于人的心中,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前因后果,二人
五星文库wxphp.com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IT计算机、党团工作、专业文献、计划方案、考试资料、应用文书以及“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与重构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东北二人转”对古代文学的传承与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6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6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