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农业大学》 2011年
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刘志强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沟通中国古代文学于当代文学的桥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与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息息相关。新文化运动主张引进和运用西方文化。例如,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输入学理”。他们的目的都是吸收新的信息,追赶世界潮流。新文化运动又直接促成了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清算封建的传统文化,就必须清除那些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文言文,于是他们就极力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样,已脱离文言文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就开展了起来,中国文学也踏上了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 本文首先运用了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首先探讨了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所起到的塑造性作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都曾从西方相应文学形式中汲取过营养,如朱自清的散文,曹禺的戏剧,以及徐志摩的诗歌等。其次本文又从欧化汉语的角度对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作家写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方式,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的转型三个方面。第三,本文以老舍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的句式为例来对欧化汉语对现代文学写作的影响进行具体的探讨。老舍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举足轻重。鉴于他的生活及写作背景,本文作者认为以老舍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为例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欧化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人们不难发现,现代白话给中国的旧白话注入了活力,给中国现代作家们的语言表现增添了能量,使中国文学完成了向现代的过渡。但是事物具有两面性,在现代社会,欧化汉语也可能对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旻乐;;汉语的欧化[J];北京文学;1997年12期
2 曹而云;翻译实践与现代白话文运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8期
3 张卫中;;汉语文学语言欧化的可能与限度[J];兰州学刊;2006年07期
4 张明林,尹德翔;汉语的欧化──历史与现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张德明;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J];人文杂志;2004年02期
6 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7 郭鸿杰,周国强;20年来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3年05期
8 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9 尹德翔;关于汉语欧化与文学困惑的断想[J];文艺评论;1999年02期
10 王宁;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2 朱丹;英汉翻译中汉语的欧化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林莉红;翻译对现代书面汉语的欧化影响[D];中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军;冯丹丹;;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2 程德强;;五四散文的话语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5 王达敏;《狂人日记》与当前小说的超现实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6 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马春华;;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的欧化:将+主句动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金大伟;;从抗争绝望走向孤独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金钢;;论萧红与迟子建的乡土追忆[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冯全功;;职业翻译能力与MTI笔译教学规划[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俊峰;潘智丹;;MTI教育: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契机[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王鹏;;浅谈对培根论述文体的翻译的忠实性及原作风格的再现——评价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两个中文译本[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陶德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巴蜀作家[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辉;孙犁晚年文学创作与文化批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旻乐;;汉语的欧化[J];北京文学;1997年12期
2 吴东英;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年02期
3 彭炫;“欧化”与翻译——读王力先生《欧化的语法》有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丁金国;对比语言学及其应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5 潘文国;语言对比的哲学基础——语言世界观问题的重新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6 罗启华;;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科——对比语言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7 郭鸿杰;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郭鸿杰,周芹芹;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特点——兼评《新华新词语词典》[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魏志成;翻译语言与民族语言——论汉语文学语言中的翻译语言成分[J];鹭江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张明林,尹德翔;汉语的欧化──历史与现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国平;[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本朝;;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J];学术研究;1992年01期
2 杨扬;;南移与北归——从文学视角看城市文化的变迁[J];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01期
3 杨剑龙;;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道精神[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2期
4 刘琴;;思的转换与诗的错位——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种言说[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的精魂[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 李怡;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的讨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期
7 陈方竞;;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与追寻[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杨扬;;中国百年城市文化的南移北归[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刘伟;;中国现代文学的日本传播[J];社会科学家;2011年02期
10 曹晋!博士;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访南京大学叶子铭教授[J];探索与争鸣;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期焦点: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哈迎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语文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朱晓进;;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5 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6 杨扬;;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7 宋剑华;;论“言志”诗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黄万华;;跨越1949: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历史一体性和丰富差异性[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马良春;;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议[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张直心;;艾芜“南行”系列小说的启示——一些连通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思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顾钧;[N];文汇报;2011年
2 王宁;[N];文艺报;2001年
3 红孩;[N];文艺报;2010年
4 汪君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张重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N];文汇报;2006年
7 饶邦安;[N];中国档案报;2000年
8 记者郑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苏奎 孙晓平;[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傅莹;[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3年
2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3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易前良;国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5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7 汪树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汉大学;2004年
8 尹成君;色彩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强;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崔数珍;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韩国人形象[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黑坂雅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解放问题[D];西北大学;2001年
4 戚萍;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D];青岛大学;2006年
5 王永荣;中国现代文学乱伦描写重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娅妮;20世纪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现象剖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连昌;中国现代文学目录学类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类型研究之一[D];青岛大学;2004年
8 王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性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捷;论五四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2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9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