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吴兴三沈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07:51

  本文关键词:吴兴三沈诗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沈括 沈遘 沈辽 诗歌研究


【摘要】:吴兴三沈指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沈括及其从侄沈遘与沈辽。宋代文学家族兴盛,出现了诸多闻名于世的文学家庭,如清江孔氏家族,眉州苏氏家族,澶州晁氏家族等。三沈作为钱塘沈氏家族,处于北宋文学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代表了在诗文革新运动大背景下北宋文人的诗风取向。本文由绪论、四章和馀论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三沈诗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三沈诗歌的创作背景。主要从影响诗人诗歌的共同因素入手,探讨北宋时代背景以及钱塘地域文化对其的影响,兼论家族文学传统以及个人努力等因素在其诗歌创作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沈括诗歌研究。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试图结合相关典籍以及其诗歌散文等作品,梳理诗人的生平履历。第二节分析沈括的诗学思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三节通过对沈括诗歌作品的分析,总结出重意象画面,讲兴趣韵味以及追求对仗三方面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代“以才学为诗”的藩篱。第三章,沈遘诗歌研究。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梳理诗人生平经历。第二节通过对沈遘诗歌作品的分析,探究其诗意生活以及人文情怀。第三节沈遘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从清隽豪壮的诗风、平易自然的语言以及鲜明的叙事性三个方面论述。第四章,沈辽诗歌研究。第一节,沈辽生平经历。沈辽平生命运多舛,仕途不顺,本节主要结合其诗歌作品梳理其由入世到出世的心态变化。第二节分析沈辽诗歌题材,沈辽四处游历,作有大量山水诗,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沈辽又精于书法绘画,造诣颇深。第三节论述沈辽诗歌的艺术特色,沈辽博学多才,深谙经史子集,又通读佛家经典,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在其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馀论部分,主要就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一下三沈诗歌的异同,沈括与沈遘崇尚平淡自然,极少用典,语言清丽,沈辽注重修辞技巧,典故运用灵活自如,融经史子集与佛道故事为一体,表现出对才学的追求,意象博富绚丽,语言新奇生峭。
【关键词】:沈括 沈遘 沈辽 诗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绪论11-15
  • 第一章 三沈诗歌的创作背景15-30
  • 第一节 北宋中期诗坛概貌15-19
  • 一 经世致用思潮15-16
  • 二 佛老思想兴盛16-18
  • 三 平淡自然的审美取向18
  • 四 崇尚理趣18-19
  • 第二节 钱塘地域文化与三沈诗歌19-26
  • 一 三沈诗歌中的钱塘20-23
  • 二 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的影响23-26
  • 第三节 家学传统与三沈诗歌26-30
  • 一 重视科第与学问治身26-28
  • 二 重视道德修养28-30
  • 第二章 沈括诗歌研究30-49
  • 第一节 沈括生平与创作30-39
  • 第一阶段 宦海沉浮30-38
  • 第二阶段 隐逸生活38-39
  • 第二节 沈括的诗学思想39-43
  • 一 主理尚意的诗歌追求40-41
  • 二 求工造微的创作态度41-42
  • 三 清丽自然的诗风追求42-43
  • 第三节 沈括诗歌艺术风貌43-49
  • 一 壮丽秀美的画面43-45
  • 二 委婉曲折的兴趣45-47
  • 三 工巧精致的对仗47-49
  • 第三章 沈遘诗歌研究49-77
  • 第一节 沈遘生平与创作49-59
  • 第一阶段 皇yP元年(1049)之前49-51
  • 第二阶段 皇yP元年(1049)至嘉yP五年(1060)51-56
  • 第三阶段 嘉yP六年(1061)直至去世56-59
  • 第二节 沈遘诗歌题材类析59-70
  • 一 诗酒酬酢59-65
  • 二 登临游览65-66
  • 三 咏物抒怀66-68
  • 四 登览怀古68-70
  • 第三节 沈遘诗歌的艺术特色70-77
  • 一 清隽豪壮的诗风70-73
  • 二 平易浅近的语言73-74
  • 三 鲜明的叙事色彩74-77
  • 第四章 沈辽诗歌研究77-103
  • 第一节 沈辽生平履历考述77-82
  • 第一阶段 游历时期77-78
  • 第二阶段 为官时期78-81
  • 第三阶段 隐居时期81-82
  • 第二节 沈辽诗歌题材分类82-94
  • 一 写景纪游83-85
  • 二 感物伤怀85-86
  • 三 唱和赠答86-90
  • 四 咏史怀古90-91
  • 五 品题书画91-93
  • 六 民情风俗93-94
  • 第三节 沈辽诗歌艺术手法探析94-103
  • 一 以文为诗95-97
  • 二 富有理趣97-99
  • 三 以才学为诗99-100
  • 四 雄奇生峭的诗风100-103
  • 馀论 三沈诗歌异同103-108
  • 参考文献108-11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2-113
  • 致谢1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俐;;《两汉诗歌研究》[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02期

2 张立群;;拆解悬置的历史——关于90年代诗歌研究几个热点话题的反思[J];文艺评论;2006年02期

3 张小燕;刘德清;;新时期欧阳修诗歌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叶君远;;清代诗歌研究(四篇)[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5 晓寒;;王金城新著《台湾新世代诗歌研究》出版[J];华文文学;2008年06期

6 金生奎;;于细微处见精神——《徵宗朝诗歌研究》评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魏中林;岭南文化透镜中的清代广东诗歌──评《清代广东诗歌研究》[J];学术研究;1994年04期

8 向昕;汉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读《两汉诗歌研究》感言[J];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02期

9 王力坚;六朝唯美诗歌研究导论[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6年01期

10 陶庆梅;新时期晚唐诗歌研究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吕靖波;;2006年明代诗歌研究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2 王芳;;辛笛诗歌研究综述[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3 陆正兰;;用符号学推进诗歌研究:从钱锺书理论出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龙扬志;;先生之爱[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5 吴思敬;宋晓冬;;后记[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6 蒋登科;;“我们”的诗学理念及其成效[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城希;;寻访诗人最初的心灵——关于《真我集》的审美价值与闻一多诗歌研究起点问题的讨论[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江瑞;“第三代”诗歌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13年

2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张慧佳;绘画美学视阈下的德国表现主义诗歌研究[N];光明日报;2014年

3 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淑贞;论题趋向细致与精密化[N];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雪根;清代吴江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杨晓波;郑孝胥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葛付柳;北宋新喻刘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段双喜;唐末五代江皋两湖湘赣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于慧;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逗;北宋楼阁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2 才让扎西;局格桑·诗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永芳;吴兴三沈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陈丽娜;查慎行游历诗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志华;曹勋诗歌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杨骥;清代广西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济肖;王融及其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程;曹寅诗歌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10 钱有余;李惺诗歌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2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952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e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