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延续护理在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1 02:01

  本文关键词:延续护理在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延续护理 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弹性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明确延续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中应用效果。通过延续护理,提高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降低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医院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行PICC置管并带管出院的肿瘤患者75例,随机分成干预组37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出院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出院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百分比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差异,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同质性情况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一般资料、PICC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方面同质性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 PICC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PICC自我管理能力分别为(152.22±4.41)和(130.0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ICC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幅度分别为(54.78±4.60)和(33.274±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理弹性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弹性分别为(79.44±3.81)和(66.36±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弹性提高幅度分别为(25.11±4.82)和(13.27±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比较:干预组自身干预前后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续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分别为(76.85±10.85)和(61.36±1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7.59±10.58)和(3.0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PICC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5.4%和23.7%,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延续护理可提高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2.延续护理可提高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心理弹性。3.延续护理可改善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4.延续护理可减少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延续护理 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弹性 生活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73.7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目的13
  • 1.3 研究意义13
  • 1.4 相关概念13-14
  • 1.5 文献回顾14-18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18-30
  • 2.1 研究设计18
  • 2.2 研究对象18
  • 2.3 样本量计算18
  • 2.4 抽样方法18-19
  • 2.5 研究工具19-20
  • 2.6 干预方案20-26
  • 2.7 资料收集26-27
  • 2.8 资料分析27
  • 2.9 质量控制27-28
  • 2.10 伦理问题28
  • 2.11 技术路线28-30
  • 第三章 研究结果30-39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30-31
  • 3.2 干预组与对照组同质性检验情况31-32
  • 3.3 干预效果评价32-39
  • 第四章 讨论39-42
  • 4.1 延续护理对PICC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39
  • 4.2 延续护理对心里弹性的影响39-40
  • 4.3 延续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40-41
  • 4.4 延续护理对PICC导管并发症的影响41-42
  • 第五章 结语42-43
  • 5.1 结论42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42
  • 5.3 思考与建议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48-49
  • 附录B 调查问卷49-55
  • 附录C 图表55-59
  • 附录D 综述59-65
  • 参考文献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wF泽;陈瑜;戴立丽;;160名临床护士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2年09期

2 李萌;贾丽霞;陈心月;房宁宁;张银玲;;心理弹性对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1期

3 郑栻华;杨翠容;;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心理弹性培养的做法和成效[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3年05期

4 何芙蓉;陈珍妮;周艳阳;蒋敏;刘巧兰;;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6期

5 祝红娟;周学萍;王淑君;李东杰;;创伤患者心理弹性的支持系统[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年02期

6 董泽松;张大均;;536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年22期

7 董泽松;张大均;;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7期

8 董泽松;张大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9期

9 李丹丹;林芹兰;高玲;;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01期

10 刘巧兰;何芙蓉;蒋敏;周艳阳;;5.12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J];卫生研究;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华勤;“心理弹性”利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栾吟之;发展孩子的“心理弹性”[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蔚然;中国成人的心理弹性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素青;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林玉香;农村中职生心理弹性、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9 熊峗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翠翠;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09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009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b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