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P-A均相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在ACS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本文关键词:PAPP-A均相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在ACS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活性氧传递免疫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检测方法
【摘要】:目的:新近研究发现PAPP-A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炎性生物标志物之一,血清PAPP-A的升高变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与孕妇血清PAPP-A不同,非孕血清中的PAPP-A以低水平存在,而目前使用的PAPP-A检测方法灵敏度较低,不适用非孕血清的检测。本研究采用活性氧传递免疫分析技术方法,建立适合检测ACS患者血清超敏PAPP-A水平的定量分析体系,评价分析方法的各项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对ACS患者标本分组检测,实验研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PAPP-A是否对ACS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此类疾病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制备生物素化PAPP-A抗体和抗体包被的受体微球,以双抗体夹心法与血清中PAPP-A结合,以光激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检测PAPP-A浓度。通过改变加样模式、加样顺序,调整试剂比例和反应时间温度等方面,优化检测方法的反应条件。利用ELISA Cale软件建立四参数拟合方程的标准曲线,初步建立PAPP-A均相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同时评价均相化学发光分析检测PAPP-A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准确性、稳定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初步推算正常人的参考范围。根据病程进展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比较各组ACS患者与对照组的PAPP-A水平有何差别,同时与其它ACS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初步探讨PAPP-A与ACS之间的临床相关性。结果:确定PAPP-A检测方法:在96孔板中加入25ul生物素化抗体(1:2000),25ul受体球(1:100),25ul样本,于37℃孵育30min,避光条件下加入175ul供体微球,于37℃孵育10min测定信号值。此PAPP-A检测方法灵敏度为0.55m U/L,回收率在95%-100%;线性、稳定性及特异性良好;重复性:批内变异系数(CV)小于10%,批间CV小于15%;选择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胆红素三种常见干扰因素对此检测方法的干扰较小。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与本实验建立的均相化学发光法检测30例(10例心梗患者,20例孕妇)血清标本,二者进行相关分析(r2=0.988,P0.05)。检测104例健康体检者(男/女:43/61,年龄:24-69岁)血清PAPP-A水平,初步推算参考范围为1.60—25.12m U/L。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适用于ACS患者以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方法。我们所建立的超敏PAPP-A检测方法准确性好,灵敏度、回收率、特异性较高,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的相关性较高,通过检测小样本量健康人群的血清PAPP-A水平为其参考范围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评价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检测的可行性。分析了各组间ACS影响因素的差异,对ACS相关的炎性指标进行讨论,并比较其相关性,初步讨论了超敏PAPP-A的检测在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分层评估的应用价值,而其作用机制及对ACS分层和预测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PP - A and PAPP - 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 ) . Serum samples of 30 cases ( 10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20 pregnant women ) were detected by using time - resolved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 ( TRFIA ) and homogeneous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is experiment ( r2 = 0.988 , P0.05 ) . The levels of serum PAPP - A in patients with AC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homogeneous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6.6;R5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丽;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1期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3 李天德;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策略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8期
4 奉佳山;急性冠脉综合征二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6期
5 张艳,张宁坤;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健康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6 王紫逸;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5例[J];中医研究;2005年05期
7 邓学军,覃数;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杨雪,柴艳芬,崔书章,寿松涛;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年02期
9 郜玉珍;张颖;;年龄及婚姻状况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06年02期
10 王艳丽;臧彬;董慧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海峰;;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急救与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李海燕;;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A];2008第十一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民安;刘传垠;万凤福;王雪樵;易志强;;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患者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庞永诚;刘明;龚瑞芸;陈斌;魏丹霞;杨汝文;;五项炎性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2009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韩君;陈玉成;宋莹;黄浩;曾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现状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夏鹄;冯凯;刘利峰;张军;王明志;金姗;路浩军;;应用蛋白质谱技术进行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标记蛋白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炳海;吴金;黄鑫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紊乱调查[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第三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邓秋迎;邓燕妹;;急性冠脉综合征“绿色通道”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9 谢培怡;许秀娟;姚宇玫;李静芝;沈盛晖;茅国群;陈瑶;;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相关的临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何炳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综合治疗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孙进军;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应重视介入法[N];健康报;2009年
2 记者周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有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莎莎;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后治疗美欧达成共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闻一;及早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5 周自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观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雪飞;拜瑞妥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N];健康报;2012年
7 李杰;警惕无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8 张旭;新型抗凝药物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复发[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刘伟 向小峰;上海医生解剖急性冠脉综合征[N];健康报;2004年
10 李颖;克赛将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获益[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彩娥;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标志物的筛选与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陈欣;淋巴毒素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3 许竹梅;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及他汀类降脂药的抗炎机制[D];中南大学;2003年
4 戴健;基因、蛋白标记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评估的初步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5 杜绮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13年
6 袁敏杰;无创心电标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价值[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郭敏;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h分化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孙雪岩;辽宁地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现状调查、预后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9 罗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一年预后关系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10 尹晴;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介入治疗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天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达[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杨柳;急性冠脉综合征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陈洁;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杨宝刚;应用瑞舒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赵东升;缺血修饰蛋白、胱抑素C、NT-pro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6 余阳阳;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许晶晶;不同强度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张明明;急性冠脉综合征二级预防用药现状调查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9 卫海松;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潘彩虹;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抑制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63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36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