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相关研究及AML的诱导治疗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3 09:59

  本文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相关研究及AML的诱导治疗研究 出处:《苏州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aGVHD 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 克拉屈滨


【摘要】:目的:(1)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的相关性,探究移植后免疫重建的一般规律,并探讨引起a GVHD的危险因素;(2)探讨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对激素耐药性a GVHD的治疗效果;(3)探讨克拉屈滨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组成的IAC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不良反应、支持治疗情况及经济学指标。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到2013年11月在我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后1、3、6、12个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研究免疫重建规律,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a GVHD的相关性;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a GVHD的危险因素。(2)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anti-CD25 m Ab治疗的64例耐激素性a GVHD患者临床资料,计算用药后的有效率、OS率及NRM率,比较用药前后CD25+淋巴细胞的比例、各疗效组(CR/PR/NR)在用药后CD25+淋巴细胞比例变化的程度及各累及器官组(皮肤/胃肠道/肝脏)在用药后a GVHD减轻的程度,同时比较各效应组的c GVHD发病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异。(3)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27例应用IAC方案诱导化疗的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年龄、性别、病种、危险度分层等为配对条件,分别与接受IA(IDA 10mg/m2)方案及IA(IDA 12mg/m2)方案诱导的患者进行1:1:1配对,应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诱导效果,并比较不良反应、支持治疗情况及经济学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计数、危险度分层及诱导方案等因素与诱导效果的关系。结果:(1)移植后1个月CD3+水平显著下降,移植后3个月时回升至正常,约为(63.65±6.64)%;其中,CD3+CD4+水平在移植后明显降低,移植后12个月恢复至正常,达(23.94±3.15)%;而CD3+CD8+水平恢复较快,移植后1个月即接近正常,达(31.06±8.40)%;CD3+CD4+/CD3+CD8+比值在移植后明显处于低水平,后缓慢回升,但移植后12个月时仍处于倒置,为0.54±0.11;CD3+CD25+在移植后1个月低于正常水平,为(2.16±0.93)%,3个月时恢复正常;CD3-CD(16+56)+在移植后1个月明显升高,达(42.31±8.47)%,移植后6个月时逐渐回落至正常;移植后的前3个月,Ⅲ-Ⅳ度a GVHD组的CD3+水平显著高于无a GVHD组(1个月时P=0.037,3个月时P=0.045),CD3+CD25+明显高于无a GVHD组(1个月时P=0.025,3个月时P=0.041),CD3+CD4+/CD3+CD8+明显低于无a GVHD组(1个月时P=0.040,3个月时P=0.043);移植后1个月时无a GVHD组的CD3+CD4+水平明显高于Ⅲ-Ⅳ度a GVHD组(P=0.032),CD3-CD(16+56)+显著高于Ⅲ-Ⅳ度a GVHD组(P=0.046),CD3+CD8+水平显著低于Ⅲ-Ⅳ度a GVHD组(P=0.029);供受体HLA配型不全合(OR=2.511,P=0.024)、无关供体(OR=2.964,P=0.018)、不使用ATG预防GVHD(OR=2.792,P=0.033)是发生a GVHD的危险因素。(2)使用anti-CD25 m Ab后的第28天,总有效率为83%,其中CR率为58%,PR率为25%;随访中位时间为用药后14.1个月(范围0.4-30.5个月),47例患者生存,17例死亡患者的死因主要为严重感染(10/17)及GVHD(5/17);22例患者出现了c GVHD(发病中位时间为用药后6.5个月,范围3.6-14.0个月);对药物有效的患者比无效的患者呈现更低的死亡率及更高的总生存率,但两者出现c GVHD的风险无显著差异;用药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的CD25+淋巴细胞比例较用药前显著降低。(3)一个诱导疗程后,IA(IDA 10mg/m2)组的CR率为37%,有效率为55.5%;IA(IDA 12mg/m2)组的CR率为63%,有效率为77.8%;IAC组CR率为77.8%,有效率为85.2%;其中IA(IDA 10mg/m2)组与IAC组的CR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2),两者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7);IA(IDA 12mg/m2)组与IAC组的CR率无统计学差异(P=0.233),两者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484)。IAC方案在中危及高危患者中的CR率明显高于IA(IDA 10mg/m2)方案(90%vs 50%,P=0.050;66.7%vs 16.7%,P=0.013)。三组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IAC组与两个I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住院天数上,IAC组与两个I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AC组的诱导化疗费用较两个IA组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初诊白细胞计数30*109/L(高白)是诱导有效的不利因素(OR=4.930,P=0.022);对于高危患者而言,低危患者是诱导有效的有利因素(OR=14.012,P=0.026);对IAC方案而言,IA(IDA 10mg/m2)方案的诱导有效率明显偏低(OR=0.155,P=0.003),IA(IDA 12mg/m2)方案则与之无明显差异(OR=0.638,P=0.554)。结论:(1)移植后早期的T细胞免疫重建主要以非胸腺依赖性的CD8+细胞为主,而胸腺功能的损伤可引起依赖胸腺途径再生的T细胞(如CD4+细胞)重建迟缓;CD25+T细胞与a GVHD有密切关联,其表达水平与a GVHD的严重程度正相关;供受体HLA配型不全合、无关供体、不使用ATG预防GVHD是发生a GVHD的危险因素。(2)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是治疗耐激素性a GVHD的有效药物,可改善移植预后。(3)对于初治AML患者,IAC组的诱导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较IA(IDA 10mg/m2)组高(P0.05),与IA(IDA 12mg/m2)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克拉屈滨的加入可延迟IDA达到最大累积剂量;IA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并无显著增加;诱导方案疗效与患者初诊白细胞计数、危险度分层及诱导方案有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57.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广全,郭政新;补肾化瘀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19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6期

2 朱建军;自拟凉血化瘀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34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1期

3 刘清池;吴晓然;陈伟;;3型辨证治疗过敏性紫癜4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4 沈先东;胡顺金;任克军;吴俊;;八珍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5期

5 詹其林,许小平;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刘小兰;黄爱英;陈勇;孙丽萍;;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的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鲍扬漪;东北、华北地区地中海贫血12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1994年05期

8 潘理明,徐华梅,孙自敏,吴竞生,申学英;两次PCR方法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检测的临床意义[J];安徽医学;1995年02期

9 夏海龙,曾庆曙,郝恩国,任立奋,蔡学杰;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安徽医学;1998年01期

10 徐亮,张岱云,汪兴洪;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J];安徽医学;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渊;胡亚美;崔建涛;赵敏;吕有勇;;HLA抗原与儿童白血病的相关性[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朱琼香;严梅英;李小丹;;九一升白口服液治疗干扰素致外周血白细胞减少[A];2006年全国土家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邢颖;李静;甄健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围手术期的用药实践[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莉;张永红;吴敏媛;马晓莉;谢静;石惠文;;儿童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晓娟;梁宏正;吴社泉;;益肾补血散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A];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陈逸恒;曾清;王家晓;程纬民;;足三里注射参麦注射液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李静;桂琳;金强;张嵩;罗瑞;叶隽;;VEGF与COX-2在血液肿瘤中的协同表达及临床意义的探讨[A];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廖大忠;李静;鲁光洪;陈方姗;伍谨林;;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72例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刘清池;高习华;王淑珍;冯寿歧;马传宝;庞宇慧;白艳辉;张慧敏;;凉血解毒法治疗紫癜病崩漏30例报告[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姚金华;田占雍;赵淑芳;韩明祖;开金龙;段峗;;升白胶囊治疗白细胞减少症195例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永忠;α-地中海盆血分子诊断技术、基因缺陷及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2 陈宝忠;补髓生血冲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及对造血干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李巍;补髓生血冲剂对慢性再生障碍性盆血造血干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影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胡永珍;活髓片治疗再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于壮;补髓生血冲剂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罗梅宏;补髓生血颗粒剂对慢性再障患者临床与VLA-4/CD_(49d)及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俞亚琴;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与相关粘附分子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陈虎;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9 柴立民;从益髓生血颗粒调控β-珠蛋白及相关基因表达探讨肾生髓理论的分子机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10 周永霞;再生障碍性贫血证型分布及活髓片抗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莉;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卉;穴位艾灸治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娟;XRCC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西北人群白血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忠思;恶性肿瘤病人血浆TM,PC抗原及DD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2年

5 张波;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CZ-1的建立和骨髓瘤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可变区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罗琳;髓性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成为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7 胡潇滨;小儿急性白血病肺耐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与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王新卫;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9 李莉艳;反向点杂交快速诊断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10 张利;谷胱甘肽S-转移酶M1、T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73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373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5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