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金标记技术应用于病原生物检测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纳米金 标记技术 医学微生物 寄生虫 检测 综述 出处:《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纳米金标记技术是一种高灵敏、高通量、高效率的免疫标记技术,此项技术已应用于病原生物检测的研究。本文就纳米金颗粒的理化性质、制备及在病原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Abstract]:Nano-gold labeling is a highly sensitive, high-throughput and high-efficiency 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 which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pathogenic biological detection.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old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in pathogenic biological detection were reviewed.
【作者单位】: 大理大学基础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460316)
【分类号】:R446
【正文快照】: ***以纳米金粒子为标记物的免疫技术可以从复杂的样品中快速分离、纯化、浓集出目的物,微量、快速正是此技术的优势。随着纳米技术向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渗透,纳米金已经在生物分离、荧光探针、DNA检测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1]。为此,本文就纳米金标记技术在病原生物检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阳德,罗育林;纳米科技——21世纪社会发展的推进器[J];中国医学工程;2003年06期
2 ;我国在核酸药物的纳米载运体系研究中取得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2年01期
3 于菲菲;王新霞;邹豪;张国庆;钟延强;;三种不同功能化纳米金的制备及其稳定性比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4 孔小丽;乔飞燕;齐晖;李富荣;周汉新;;抗体和寡核苷酸双标记纳米金生物探针的制备及性能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5 李红红;陈兴国;;纳米金银材料在比色检测汞中的应用[J];岩矿测试;2012年05期
6 郭常闰;关树文;黄磊;张超;董彪;宋宏伟;王丽萍;;次血红素六肽对纳米金诱导线虫热激损伤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年01期
7 ;纳米金壳新材料可有效抑癌[J];功能材料信息;2012年01期
8 李宁;骆小平;高飞;;复合纳米金膜技术增强牙科钛瓷结合的基础研究[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4年03期
9 吴维明,蔡强,陈裕泉;纳米金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3年05期
10 ;纳米金壳新材料可有效抑癌[J];技术与市场;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廉学明;金洁;田佳;赵汉英;;具有温度响应可逆收缩的纳米金球簇[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李传新;潘春旭;;纳米科技现状及展望[A];中南地区第十六届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微娜;林丰;郭祥群;;自旋标记-发光纳米金多模式探针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余玲;张彦峥;王亚丹;张银堂;徐茂田;;非标记纳米金光谱法检测雌激素[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郭彬;李青山;;纳米功能性纺织品的最新研究进展[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贾文峰;李津如;林官华;江龙;;简单方法制备单分散纳米金花及其表面拉曼增强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竟先;鄢程;吴基球;;纳米颗粒制备过程中的机械力化学效应[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8 唐芳琼;;尺寸、结构、形貌可控纳米颗粒制备与调变技术开发[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军;纪小慧;洪霞;王连英;贾若昆;菅文平;白玉白;;基于纳米晶特性的免疫检测研究[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袭著革;;纳米毒理学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俊;“纳米食品”安全存疑[N];广州日报;2010年
2 张阳德;我国纳米生物医药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N];科技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童岱;刘扬:发现“神水”之毒[N];北京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贾书哲;拨开迷雾看纳米[N];中国质量报;2002年
5 何屹;纳米金晶簇的催化活性与大小有关[N];科技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胜;一吨值一亿美元[N];深圳商报;2002年
7 李树龙;小纳米 大神通(上篇)[N];中国黄金报;2001年
8 记者 任荃;纳米金球让基因拷贝不走样[N];文汇报;2006年
9 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委会副秘书长 陈希荣;微观色彩学与包装设计应用[N];中国包装报;2010年
10 张唯诚;显微世界中的DNA纳米机器人[N];大众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洪;硒、碲及其化合物纳米线的液相化学合成和电子器件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淑华;金纳米棒—适配子耦联物的研制及其在体内外肿瘤热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3 霍子扬;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调控合成、组装及其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庄家骐;水溶性掺杂型纳米晶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锋;稀土掺杂发光纳米晶的制备及在细胞标记中应用的探索[D];东北大学;2010年
6 夏玮;纳米金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雷存喜;纳米活性界面构建新方法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设计[D];湖南大学;2005年
8 徐林;分级结构纳米线的制备、表征与器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文清;纳米金在雄性生殖毒理和雄性避孕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童春义;基于硒纳米颗粒的新型生物材料研制与表征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2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47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