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手起床法在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单手起床法 乳腺癌术后 康复护理 出处:《护士进修杂志》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健侧单手起床法在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2月在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观察组在术前由专科护士行健侧单手起床法训练,术后经专科护士评估病情后,床边现场指导患者健侧单手起床。对照组患者术前无起床相关训练,术后在专科护士评估病情后,由护士或家属扶坐起床,或上半身自行鱼跃而起。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切口出血的发生、腋窝切口愈合及医、护、患满意度、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健侧单手起床能有效预防术后相关并发症,快速恢复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医护患满意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其方法简单、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ne-hand wakeup method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6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going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from August 2013 to February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ere 8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ained by the method of one hand getting up with the healthy side before operation. Afte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ndition by the special nurse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nstructed to get up with one hand by the bedside.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get up related training before operation. After surgery, the nurses or their relatives helped them to sit up and get up, or their upper body jumped up.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incision bleeding, the healing of axillary incision and the medical, nursing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cover self-car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care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ts method is simple, easy to operat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乳腺病科;
【分类号】:R473.73
【正文快照】: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手术是乳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手术切除的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严重影响了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玉颖;张文琼;;康复操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活动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年14期
2 阳世伟;王先明;宗智敏;;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青;郑文琳;姚丽;;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杨刚;付娟;钟天;;腹部外科手术后康复治疗现状与建议——从英国Radcliffe医院实践借鉴[J];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17期
3 陈锦坚;罗爱萍;何颜英;邓顺华;李春梅;刘莉萍;张清;;康复操对乳腺癌术后病人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年10期
4 刘丹;;康复操图册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年05期
5 娄秀娟;娄国喜;杨良权;;艾灸治疗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3年03期
6 喻玉玲;万春;王红;陆萍;余小芬;王安安;曾志文;;益气清毒功法介入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疗效评价[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年08期
7 田娟;孙运粉;;可调节上肢软垫的研制及其在预防和改善乳腺癌患者患肢淋巴水肿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18期
8 李淑娟;郭文敏;;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06期
9 向川江;;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22期
10 邱爽华;赖亦惠;张华凌;;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玲玲;贾金芳;闫妍;;自制手指爬墙尺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年20期
2 麦萍;;30例乳腺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08期
3 杨莹;;乳腺癌术后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年15期
4 刘萍;熊玉珍;贺敏;;穴位按摩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02期
5 刘晓华;赵君;;乳腺癌术后早期康复指导对患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年25期
6 李宏江,赵扬冰,陈国经,敬静,徐卫云,陈佩珍;乳腺癌术后影响患肢功能康复的原因[J];中国康复;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明,李聪前,范慧光;Ⅲ、Ⅳ期晚期乳腺癌手术治疗探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沈兴华,方淑珍;炎性乳腺癌八例诊治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00年01期
3 曾晓华,周洪伟,余永康,刘长安;乳腺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J];重庆医学;2002年11期
4 胡国兰,高红芝;无瘤术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12期
5 李翔;乳腺癌手术治疗的进展[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郭纯先;手术治疗乳腺癌156例疗效评价[J];华夏医学;2003年06期
7 许晓萍;乳腺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及体会[J];河北医学;2003年12期
8 王巍,李现桥,吕志晖;浅谈乳腺癌术后的辅助内科治疗[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陈嘉琦,刘新淑;乳腺癌术后复发44例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3年01期
10 袁文琴,郑建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情绪调查及护理对策[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锐;;乳腺癌患者的生育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任国胜;;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癌症流行趋势和防控策略研究研讨会论文集(补充)[C];2011年
3 张东云;;乳腺癌的饮食指导及康复锻炼[A];肿瘤研究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泉水;;乳腺癌超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盛立军;;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A];山东省第四届“CSCO——山东”首届肿瘤化疗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6 朱雅群;田野;季永领;李先明;刘景杰;余德;;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可手术乳腺癌治疗模式:1999年和2006年的抽样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泉水;;乳腺癌超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赵祥生;唐金海;蒋谦;徐晓明;龚建平;;从我院乳腺癌收治情况谈乳腺癌“三早”的重要性[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孙燕;;乳腺癌内科治疗进展[A];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1)——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肖胜洛;程静霞;;综合治疗46例乳腺癌的体会[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崔立新;心理问题 乳腺癌患者不能承受之重[N];中国人口报;2003年
2 赵宝椿;乳腺癌手术后的康复锻炼[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黄馨;乳腺癌术后手臂常举抬[N];保健时报;2007年
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 曹阳;乳腺癌不同时期饮食有别[N];保健时报;2007年
5 姚敏;乳腺癌治疗发布最新研究成果[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6 李洪涛;乳腺癌患者注意调整饮食结构[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何裕民;乳腺癌是可以控制的[N];温州日报;2008年
8 李清晨;治乳腺癌一定要毁形吗?[N];科技日报;2009年
9 洪宋贞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罗秀丽 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李明琪 郑州市第二中医院乳腺科主任林毅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张岂凡 哈医大第四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乳腺癌不是女人专利[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陈英云 乔蕤琳;女性要高度警惕乳腺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薇;乳腺癌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的活性和粘蛋白1的表达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2 苗瑞政;乳腺癌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海平;乳腺癌和区域淋巴结中肾上腺髓质素表达及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4 张子豹;人工流产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胡跃;蛋白质指纹图谱和生物信息学在乳腺癌中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红;钙化型乳腺癌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血清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钙化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赵刚;15型17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和1型5α-还原酶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D];吉林大学;2010年
8 梁燕;基于SELDI-TOF-MS技术的乳腺癌血清蛋白质谱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9 聂刚;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相关研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范志民;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治疗730例乳腺癌的结果[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宏;中医治疗乳腺癌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价值[D];浙江大学;2013年
2 肖亚苏;基于阻抗测量的术中乳腺癌灶边缘界定电极结构优化[D];天津大学;2007年
3 贾敏;乳腺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及再治疗的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4 可可;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5 狄根红;雌激素受体-β亚型在乳腺癌的作用及其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6 郑希民;环氧化酶-2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姚若全;哨兵淋巴结活检术对乳腺癌患者腋淋巴转移的临床价值[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8 李嗣杰;外科治疗乳腺癌二十二年回顾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9 倪晓梅;围手术期和化疗期乳腺癌患者情绪、应对方式和生命质量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张建军;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2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47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