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本文选题:肝肿瘤 切入点:磁共振成像 出处:《放射学实践》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临床怀疑为肝脏肿瘤、且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临床或随访明确诊断的92例患者(共93个病灶)的病例资料,其中恶性组69例、良性组23例(24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IVIM(b=0、20、50、100、200、400、600、800和1200s/mm2)。将ROI放置于肿瘤最大实性区域,采用单指数及双指数模型获得以下参数值:表观扩散系数(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D)、快速表观扩散系数(D*)及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病变的ADC、D、D*和f值分别为(1.67±0.59)×10-3、(1.23±0.34)×10-3、(36.13±17.84)×10-3 mm2/s和(29.96%±15.67%),恶性组者分别为(1.20±0.36)×10-3、(0.88±0.21)×10-3、(34.84±19.75)×10-3 mm2/s和(21.77%±10.07%)。除D*值外,ADC值、D值及f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及0.023),相应ROC下面积分别为0.764、0.804及0.665。以D值1.13×10-3 mm2/s为阈值,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5%和62.5%。结论: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其中使用双指数模型计算的慢速表观扩散系数值诊断效能最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for benign and malignant liver lesion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4 to July 2015, the clinical suspected hepatic tumors were collected, which were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and were biopsied. The data of 92 cases (93 lesions) diagnosed by clinical or follow-up were confirmed, including 69 cases of malignant group and 23 cases of benign group (24 lesions).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routine MRI plain scan. Multiphase dynamic enhanced scanning and IVIMI / BX / 20 / 50 / 100 / 100 / 200s / mm2. ROI was placed in the maximum solid area of the tumor, and was placed in the most solid area of the tumor, and was placed in the most solid area of the tumor. The following parameter value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single and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s: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A), slow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D), rapi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D _ (1)) and the proportion of fast diffusion components.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benign and malignant components. The differences of parameters among groups,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each parameter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the subjects. Results: the values of D * and f in benign lesions were 1.67 卤0.59) 脳 10-3 (1.23 卤0.34) 脳 10-3 mm2/s and 29.96% 卤15.6767 mm2/s,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D and f in malignant group were 1.20 卤0.36) 脳 10-3 (0.88 卤0.21) 脳 10-3 mm2/s and 21.77% 卤10.0775 mm2/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 001) and 0. 023 (P = 0. 023),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area under ROC was 0. 764 0. 804 and 0. 665. The threshold value of D value was 1. 13 脳 10 ~ (-3) mm2/s, and that of D was 0. 13 脳 10 ~ (-3) mm2/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iagnosis of hepatic malignant tumors were 85.5% and 62.5.Conclusion: DWI is helpful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and malignant liver lesions. The value of slow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calculated by double exponential model is the most effective.
【作者单位】: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
【分类号】:R445.2;R7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莹;;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肺内病灶作用的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年03期
2 韩晶;沈文荣;刘念龙;;MR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范围确定中的价值[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3 李又成;颅内非缺血性病变的MR扩散加权成像[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3期
4 夏爽;扩散加权成像在部分颅内病变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5期
5 杨波,全显跃;MR扩散加权成像在上腹部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年06期
6 徐全刚,吴卫平,黄德晖,张家堂,郎森阳,蒲传强;MR扩散加权成像对Creutzfeldt-Jakob病的诊断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6期
7 王晓明,陈丽英,林楠,郭启勇;用MR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1期
8 金琴娣,居胜红,孟爱芳,张琳琴;扩散加权成像对癫痫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学;2005年02期
9 武志峰;周翔平;刘荣波;朱捷;;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黄文才;韩飞;田世俊;李国雄;;MR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长连;袁述文;谭利华;白末了;贺忠;杜万萍;司徒卫军;;颅内血肿的扩散加权成像[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王丹;佟金龙;申宝忠;刘放;王凯;刘芳;;正常人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爱莲;程流泉;张静;杨娜;刘梦起;;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颖;毛传万;白光辉;蔡志胜;;低b值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沈艳;李明华;姚伟武;杨世埙;李文彬;;MR扩散加权成像在椎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王嵩;张世界;;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7 王嵩;闫明勤;张世界;王夕富;马海峰;李琼;;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8 王海屹;王佳;王新坤;叶慧义;;肾脏不同扩散加权成像方法对比研究:表观弥散系数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柳健;丁耀军;李剑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王丹;刘放;佟金龙;王凯;刘芳;许秀安;;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爱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李延军;胰腺癌扩散加权成像与在体磁共振质子波谱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徐亮;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陈世林;肝非高斯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张妍;MR扩散加权成像在进展期胃癌疗效预测与评价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6 郭卫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评价肝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史丽静;CT、MR多种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的比较和综合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鸿杰;肝叶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评价乙肝源性肝硬化严重程度[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王金良;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食管鳞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评估价值[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张静;基于IVIM模型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功能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谢媛;移植肾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张繁;3.0T扩散加权成像对兔大腿VX2肿瘤生长的动态监测及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评估[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6 陈波;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正常子宫肌层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刘亚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TACE治疗肝癌后早期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钱智;充气后磁共振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昆明医学院;2010年
9 王霈;MR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成像在乳腺病变的应用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李玉欣;MR扩散加权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99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59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