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C与喹诺酮类靶位基因突变在耐多药大肠埃希菌中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19 19:22
本文选题:大肠埃希菌 切入点:多重耐药 出处:《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泸州地区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携带ampC基因及耐喹诺酮类突变靶位基因的情况,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同时分析携带突变基因的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耐多药菌株的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PCR技术:使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按使用说明提取细菌基因组DNA用作PCR反应模板。5对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于254nm波长的紫外灯下用图像处理器照相。2.基因测序:将PCR产物进行胶回收,回收产物用核酸定量仪测DNA浓度合格(大于300ng/μl)后,送至上海生工技术公司进行基因测序。3.药物敏感试验:3.1鉴定高产AmpC酶菌株:经过检测菌株对头孢西丁的抑菌环≤18mm为可疑产AmpC酶菌株,再通过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方法,通过检测大肠埃希菌的β-内酰胺酶能否水解头孢西丁(蚀环现象)来确证产酶菌株。3.2纸片扩散法(Kerby-Bauer,K-B):测定临床分离株大肠埃希菌对氧氟沙星(OFX)、洛美沙星(LOM)、环丙沙星(CIP)、萘啶酸(NA)、诺氟沙星(NOR)、头孢西丁(FOX)、头孢噻肟(CTX)、头孢吡肟(FEP)、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链霉素(S)、庆大霉素(GEN)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ampC基因携带:71株大肠埃希菌检出ampC基因阳性61株(85.92%)。2.喹诺酮靶位基因突变:选出5种基因电泳均见清晰条带的55株菌株的基因产物进行测序比对,GyrA亚基49株出现S83L位氨基酸替换、36株出现D87N位氨基酸替换;GyrB亚基3株出现基因突变但未出现氨基酸替换;Par C亚基34株出现S80I替换及8株A56P替换;ParE亚基6株出现E84G替换、4株A426V替换及3株S458A替换。同时存在ampC基因阳性且喹诺酮类靶位基因突变菌株有51株(92.72%)。3.产AmpC酶情况:61株ampC基因阳性株中有10株(16.39%)对头孢西丁药敏纸片抑菌环≤18mm。确证产AmpC酶菌株8株(13.11%)。4.药敏结果:(1)实验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达100%,其次是头孢西丁、头孢吡肟、氨曲南等抗菌药物,而较低的是部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头孢噻肟、庆大霉素、链霉素等。(2)ampC基因阳性菌株对NA、NOR、OFX三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ampC基因阴性菌株(P0.05)。高产AmpC酶对CIP的耐药率高于非产AmpC酶菌株(P0.05)。(3)55株测序菌株中,耐多药大肠埃希菌有21株(38.18%),其中同时存在ampC基因阳性且喹诺酮类靶位基因出现突变的菌株占71.43%,产AmpC酶菌株占38.10%。另外,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耐药现象也比较常见,耐三种及以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菌株有22株(40%)。(4)耐多药菌株中突变耐药位点与双耐药相比较差距不大,但不同的是出现了ampC阳性联合gyrA+parC+parE基因的突变,而全敏和单耐菌株仅表现为单个耐药位点的突变。结论:1.本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携带ampC基因的菌株常见(85.92%),且在耐多药菌株中占90.48%,高产AmpC酶菌株相对较少(11.27%),但主要分布在耐多药大肠埃希菌中。2.喹诺酮类靶位基因突变情况在临床分离株中常见,多位点突变以gyrA联合parC基因的突变为主,耐多药菌株中,多位点突变以ampC阳性联合gyrA及parC基因的突变为主。3.ampC基因检出阳性菌株对萘啶酸、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耐药性高于ampC基因检出阴性菌株,高产AmpC酶菌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非产AmpC酶菌株。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6.5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虎,周庭银,孔宪涛;AmpC β-内酰胺酶及其分子生物学检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年04期
2 张磊;AmpC β-内酰胺酶: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新挑战[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0年03期
3 朱卫民,钱元恕;β-内酰胺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年02期
4 胡莹;AmpC酶及其分子生物学检测[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4年02期
5 张乐海,傅云霜,马丽霞,许国生,伊长英,蒋芙蓉;双抑制剂扩散协同法检测两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6 周志慧,李兰娟,俞云松,裘云庆,马亦林;两种检测阴沟肠杆菌AmpC酶方法的比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7 倪明,张东绅,齐俊英;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基因、调控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年02期
8 多丽波,王孟滨,程欣弘,刘晶,郭薇媛,周虹;多重PCR技术检测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AmpC酶基因型别[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年10期
9 张永龙,李家泰,赵鸣武;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特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0年06期
10 佘丹阳;刘又宁;;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临床株ampC基因的克隆和表达[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1635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6356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