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224株肠杆菌科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本文选题:肠杆菌科细菌 + 药物敏感性试验 ; 参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24期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224株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临床送检224株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标本,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在不同标本以及不同临床科室中的分布情况,采用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测定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224株肠杆菌科细菌分别来自痰液、尿液、血液、穿刺液、分泌物、脓液和其他,以痰液和尿液检出为主,共158株,占70.5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均10.00%;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耐药率为84.4%。结论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标本多来自呼吸及泌尿系统,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药物耐药率较低,泌尿系统感染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rug sensitivity of 224 strains of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to 21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to guid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clinic. Methods from August 2014 to April 2016, 224 specimens of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in different specimens and clinical departments was analyzed. The susceptibility of Enterobacteriaceae to 21 antimicrobial agents was determined by drug sensitivity analysis. Results 224 strains of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isolated from sputum, urine, blood, puncture fluid, secretion, pus and other bacteria. 158 strains were found in sputum and urine (70.54%),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cefoperazone / sulbactam, The resistance of imipenem was the lowest (10.00%) and ampicillin was the highest (84.4%). Conclusion the infec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comes mostly from the respiratory and urinary systems, and the resistance rate to carbocyanenes and 尾 -lactamases is lower than that of 尾 -lactamase inhibitors. The high resistance rate of Enterobacteriaceae to quinolones caused by urinary system infec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作者单位】: 东台市中医院检验科;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文;;4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及结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10期
2 诸培明;用微机检索肠杆菌科细菌[J];临床检验杂志;1987年02期
3 周海凤,晏秀英,宫志芳;应用三种编码与常规法鉴定肠杆菌科细菌的结果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检验;1995年02期
4 刘丽文,赵延昌,李森,陈正荣,王艳华;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表型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年S1期
5 于建华,闫文婧;肠杆菌科细菌编码微量鉴定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J];临床军医杂志;2002年03期
6 徐岷,王玉萍,冯羡菊;肠杆菌科细菌684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7 肖蔚,吴国玲,周立新;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邢志广;许世琴;郭珊;李庆丽;郭艳蕊;邵咏;张水山;杨小方;;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检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03期
9 彭健新;;应用国产生化微量管检验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35期
10 刘亚红;戴德银;仇晓峰;;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其感染防治[J];中国药业;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云;苏小燕;梁珍珍;;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史芳静;黄文祥;杨均均;辛小娟;刘成伟;李崇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潘世扬;;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俞云松;;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感染科医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陈昭丽;王霆;;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耐药趋势的国内文献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乔登嫣;邢福军;梁勤;;甘肃省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罗鹏;张莉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敏感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陈贤君;李克诚;韩立中;陈慧红;倪语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基因型研究[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孙英姿;王华强;孙颖;梁冰;;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耐药分析[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方志军;周虹;方金峰;刘耀煌;;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分析[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蔡加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淑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鹏;肠杆菌科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马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磷霉素的耐药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渊婷;Carba NP试验检测CRE菌株的临床应用及CRE感染相关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2 杨春;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林庆安;上海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及药敏监测[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4 陈娟;抗生素管理及手卫生对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姚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抗生素耐药性分析以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D];吉林大学;2007年
6 童先丽;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分析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解春宝;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2年
8 安淑娟;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实验室研究及耐药性变迁[D];兰州大学;2014年
9 张冀霞;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及传播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10 梁珍珍;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58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95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