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多尼培南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体外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0 09:17

  本文选题:铜绿假单胞菌 + 生物被膜 ; 参考:《中国抗生素杂志》2016年06期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多尼培南(doripenem,DOR)抗临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活性并进一步探究亚抑菌浓度多尼培南抑制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微孔板法建立临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尼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minimal biofi 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BIC)。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被膜的形成和黏附,活菌计数法测定生物被膜内菌数。平板分析法测定运动性,微生物碳氢吸附能力(microbial adhesion to hydrocarbons,MATH)测定评估细胞疏水性。结果多尼培南具有较强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和生物被膜菌活性,MIC50为0.5μg/m L,MBIC50为2μg/m L。明显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减少已形成生物被膜的量,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运动性和疏水性。结论多尼培南能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有望用于相关感染的治疗。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biofilm activity of a new carbapenem antibiotic Donipenem doripenememone (DORA)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sub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Donipenem on the biofilm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ethods A clinical model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was established by microporous plate method.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and minimal biofi 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Donipenem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determined by broth dilution method. The formation and adhesion of biofilm were determined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and the number of bacteria in biofilm was determined by living bacteria counting method. The hydrophobicity of cells was evaluated by plate analysis and microbial adhesion to hydrocarbonsmath. Results Donipenem had a strong activity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hytoplankton and biofilm bacteria. The MIC50 was 0.5 渭 g / m ~ (-1) 路m ~ (-1) and 2 渭 g 路m ~ (-1) 路m ~ (-1).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was inhibited and the amount of biofilm was reduced, and the mobility and hydrophobicity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decreased. Conclusion Donipenem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biofilm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may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elated infec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芸;赵铁梅;王睿;;中国生物被膜相关研究文献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2 刘彤;陈晶瑜;韩北忠;李春雷;;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控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02期

3 叶枫,陈顺存,钟淑卿;呼吸道的生物被膜病[J];实用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4 郭生玉,李胜岐,刘勇,孙继梅,周秀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豚鼠后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年04期

5 李鸿雁,夏前明,李福祥,全燕;呼吸道生物被膜病[J];西南军医;2005年01期

6 王玎;李兴禄;;生物被膜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防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7 张连波;高庆国;张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01期

8 梁歌宏;宋诗铎;孙二琳;王哲;祁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1年08期

9 金城;;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9期

10 梁林慧;刘德稳;;生物被膜与细菌相关感染的机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中秋;赵光举;;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研究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赵善良;;生物被膜与生物被膜病——呼吸系统致病细菌耐药的又一个问题[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6年

3 卜倩倩;伍勇;;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早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芸;柴栋;梁蓓蓓;白楠;王睿;;细菌生物被膜研究文献计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刘原;柯蕊;和平;潘双;李亚明;赵玉杰;杨芬;;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与耐药性及外排泵系统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金卉;周锐;康名松;罗锐;蔡旭旺;陈焕春;;副猪嗜血杆菌地方分离株和标准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周颖;曲迪;侯征;薛小燕;罗晓星;;RIP衍生物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10 邹彬彬;漆涌;伍勇;;粪肠球菌相关基因,QS-frs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朝阳医院 张洪玉教授;生物被膜病在作怪[N];健康报;2000年

2 张洪玉;生物被膜病与慢性肺部感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曾立明;细菌盖“棉被”药物难显效[N];大众卫生报;2004年

4 李聪然 钱皎;密度感知系统研究——为控制PA耐药提供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记者 董敬民;北京局科研工作再传捷报[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光琪;Shewanella oneidensis呼吸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侯博;TolC在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陆秀红;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转录后全局调控蛋白RsmA_(Xcc)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4 赵玉林;大环内酯类药物对S.suis体外生物被膜QS系统及毒力因子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磊;RovM和RovA调控鼠疫耶尔森氏菌生物被膜形成和毒力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6 张连波;密度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崔冬清;氧浓度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8 孔晋亮;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和体内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董洪燕;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鉴定、缺失株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10 王瑛;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佳;双J管生物被膜细菌耐药及其相关基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黄卫锋;以群感效应分子为靶点的鱼腥草素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机制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冯凡;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体外抑菌效果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煜琛;基于群体感应分析对虾优势腐败菌对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5 李晓博;猪源粪肠球菌Esp的原核表达及部分LPXTG基序样物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许晶;蒲公英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体外干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黄骏;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调控基因rpoE的鉴定及缺失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张秀平;鸭源鸡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对鸡原代输卵管上皮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9 吴义龙;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生物被膜特性及形成相关基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孙莉娜;迟钝爱德华氏菌生物被膜状态下耐药相关基因与蛋白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02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2002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