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中的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procalcitonin (PCT)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caused by Gram-negative bacilli (Gram-negative bacilli)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Gram-negative bacilli infection. Methods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5, 80 patients with sepsis of Gram-negative bacilli blood stream infection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80 patients with other local infections as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16.0 software. Results the level of PCT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PCT in the tri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Yorden index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91.82 2% and 70.42%, 70.42%, 70.32% and 81.2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RP combined with PCT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caused by Gram-negative bacilli blood stream infection is higher and the diagnostic efficiency is improved.
【作者单位】: 海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322)
【分类号】:R45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志恒;郭玉霞;卜婧;郭翠翠;谢佳;穆玉;;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危重患者中致炎症反应的比较[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贵兰;马晓波;郑燕青;宋秀宇;;血培养阳性患儿几种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0期
2 罗军;蒋雪梅;李红霞;蒋文强;;血清降钙素原与血培养联合检测对血液感染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8期
3 杨朵;张曼;;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性血流感染监测中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年01期
4 邝咏云;单斌;段勇;;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355例临床及病原学特点分析[J];临床荟萃;2015年04期
5 陈娜;苏建荣;丁军颖;洪燕英;;混合菌感染中氨苄西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年10期
6 温伟洪;李介华;钟国权;杨祥;陈军;肖靖华;梁大立;;血清降钙素原定量在细菌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4年21期
7 陈娜;苏建荣;;血培养阳性混合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年06期
8 阿茹娜;李丽梅;苏芝军;金阿荣;;PCT与CRP在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疗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07期
9 郭盼;马萍;王海龙;董彬;尚晓泓;;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5年10期
10 盛博;牛素平;陈炜;臧学峰;赵磊;李丽娟;;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年1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红振;蔡文锋;胡卓伟;;损伤相关模式分子与慢性疾病[J];生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兵;临床分离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2年08期
2 蔡培泉,王春新,赵琪,黄学文,谢国强,糜祖煌,秦玲;革兰阴性杆菌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检测[J];现代实用医学;2004年06期
3 何祖光;88例革兰阴性杆菌药敏结果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5年04期
4 孔繁林;储从家;管新龙;罗次节;;临床分离4544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分布与变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年03期
5 张丹荧;孙宏;;60株革兰阴性杆菌的数值编码鉴定[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8期
6 吕元昌;辛晓瑜;;老年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调查[J];临床误诊误治;2006年08期
7 郑海斌;陈友土;曾燕波;;舟山地区革兰阴性杆菌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变迁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05期
8 罗亮;郭振辉;孙杰;;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广东医学;2008年12期
9 李茵;梁学政;唐晓玲;;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5种β-内酰胺类耐药率比较[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年05期
10 周佳琦;卢佳睿;徐花;韩放;孙延波;;长春地区部分医院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检测[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桂兰;廖晚珍;梁莹;;2009-2010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动态监测[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孔繁林;储从家;管新龙;罗次节;;临床分离4544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分布与变迁[A];玉溪市第八届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革兰阴性杆菌连续三年的检测和耐药分析[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蔡爱玲;高良俊;余琼;;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幼珠;毛盛尧;;革兰阴性杆菌连续三年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李得春;胡同平;张永梅;张利霞;乌兰;乔姝;;2010年临床分离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军;刘华;张学峰;;革兰阴性杆菌体外耐药性监测[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许青天;;革兰阴性杆菌的多种耐药机制[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李丹;吴安华;冯丽;黄昕;李宪;李洁;;重症监护室临床与环境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四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10 孟灵;张润玲;王应芳;;我院2000-2004年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趋势的研究[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林红燕 叶晓光;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变化规律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3 ;合理用药 预防术后SSI[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东f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原基因诊断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杰;多重PCR方法快速检测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标本中主要革兰阴性杆菌方法的建立[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2 张冰;2009-2010年某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状况监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佳红;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分析[D];青岛大学;2012年
4 张卫云;某医院2001~2005年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的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5 孟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及其产ESBLs基因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李蓓菡;用PCR的方法检测长春地区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分布及类型[D];吉林大学;2008年
7 冯群岭;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廖经忠;革兰阴性杆菌TEM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余方友;产PER-1型ESBLs革兰阴性杆菌的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4年
10 许坤;单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变化趋势回顾性分析-8年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64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216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