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开放伤口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drug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open wound infection specimen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 Methods the secretions of open wound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trauma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1 to 2015. VITEK-2 automatic micro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system was used for etiological identification, K-B disk diffusion method was used for drug sensitivity test, and the results wer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izatio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WHONET5.6 and SPSS20.0 software.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open wound specimens of trauma patients from 2011 to 2015 were 11.81 and 11.46, respectively. The infection rat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trauma patients was found in orthopedics, general surgery and orthopedics, followed by orthopedics and general surgery. The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o amikacin,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and imipenem was lower, which was 11.760.17.65% and 13.73, respectively. The drug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o amikacin,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and imipenem was increased. Conclusion the infection rate and drug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open wound of trauma patients are on the ris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orough debridement and hemostasis, strict aseptic operation concept, rational selec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strict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Improv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reduce the spread of drug resistant strains.
【作者单位】: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检验科;贵州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基金】: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资助项目(黔科合LH字[2014]7162) 贵州省黔南州社会发展科技基金资助项目(黔南科合社字[2013]20)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晓 ,陈美云 ,林其昌 ,陈公平;222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10期
2 王炳华;王炳云;;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6期
3 黄志强;李丽君;卢娟;;肺结核病合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9期
4 封尊玉;;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策略[J];海南医学;2010年21期
5 刘萍;张志伦;倪丹妮;吴杰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3期
6 吴丽娟,熊尔阳,邓光贵;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年06期
7 周铁丽,曹建明;一种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新方法[J];陕西医学检验;1997年04期
8 朱小平;7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的初步探讨[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9 张文英;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调查[J];华夏医学;2000年04期
10 吴世木,谢光云,付桂平,张迪,秦苑;184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J];华夏医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莉;许媛;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朱丹;李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洪波;贡联兵;;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徐海茹;田彬;岳娜;胡志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结果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书平;姜梅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7 李春梅;钟晓祝;;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熊娟;梁丽红;;尿液中分离出产红脓素的铜绿假单胞菌[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瑞琴;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5 季京淑;铜绿假单胞菌MLST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廖如燕;广东地区三种医院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贵年;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临床调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2 刘蓉;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理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陈媛媛;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孙见;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孙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6 谢才文;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7 卢锦萍;儿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江守伟;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9 冯军花;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靓;山西太原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调查分析及产金属酶基因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83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228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