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疗法在增生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03:09

  本文关键词: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疗法在增生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对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加压方法治疗增生性疤痕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方法: 选择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住院的严重烧伤创伤手术愈合后0-6个月的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加压方法)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78例,对照组82例。实验组用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加压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法。参照疤痕评估表判定标准对两个组治疗前后的客观指标及主观指标进行评分,并判断其治疗的有效率。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的两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在符合本次研究条件的160例调查对象中,男性104例,女性56例;已婚的124例,未婚的36例;年龄以31-50岁年龄段的为主,占52.5%;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的为主,占30.0%;职业以工人为主,占37.5%;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000元/月和1000-3000元/月的患者分别占67.5%和32.5%;首次就诊机构以有烧伤整形科的医院为主,占92.5%;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工伤医保和新农合的方式为主,分别占30.0%和33.8%;患者认为疤痕对生活的影响为强烈、较强烈和一般的分别占15.0%、31.2%和53.8%。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情况、疤痕费用、自理情况、疤痕的部位与病因等方面据有可比性。 2.三个月时的复查情况显示:实验组78例疤痕中,痊愈9例(11.5%),显效21例(26.9%),有效25例(32.1%),效率为70.5%(55/78);对照组82例疤痕中,痊愈3例(3.7%),显效7例(8.5%),有效17例(20.7%),总有效率为32.9%(27/82)。六个月时的复查情况显示:实验组78例疤痕中,痊愈22例(28.2%),显效35例(44.9%),有效14例(17.9%),总有效率为91.0%(71/78);对照组82例疤痕中,痊愈6例(7.3%),显效17例(20.7%),有效33例(40.2%),总有效率为68.3%(56/82)。经统计分析后,实验组疤痕治疗的疗效在三个月、六个月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3.实验组在三个月、六个月时的疤痕直径、面积、厚度、关节活动度、颜色、表面水疱破溃、硬度、周边充血、疼痛、瘙痒以及疤痕总分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 1.六个月后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组的总有效率为91.0%(71/78),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8.3%(56/82),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组治疗增生性疤痕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 2.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疗法在疤痕直径、面积、厚度、关节活动度、颜色、表面水疱破溃程度、硬度、疤痕周边充血、疤痕疼痛和瘙痒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优于常规治疗护理疗法。
【关键词】: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加压疗法 增生性疤痕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7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1
  • 1 前言11-13
  • 1.1 增生性疤痕11
  • 1.2 增生性疤痕临床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目的12-13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13-18
  • 2.1 研究对象13
  • 2.2 研究内容13
  • 2.3 研究过程与步骤13-15
  • 2.3.1 知情同意13-14
  • 2.3.2 处理方法14
  • 2.3.3 Ⅰ型胶原蛋白的测定试验方法14-15
  • 2.3.4 效果判断15
  • 2.4 技术路线图15-16
  • 2.5 资料收集16
  • 2.6 质量控制16-17
  • 2.7 统计学方法17-18
  • 3 结果18-29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18-20
  • 3.2 两组患者现阶段的生活自理情况20
  • 3.3 两组患者疤痕的病因与部位20-21
  • 3.4 患者治疗前疤痕得分情况21-22
  • 3.5 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22-27
  • 3.5.1 总体疗效分析22
  • 3.5.2 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疤痕直径得分比较22-23
  • 3.5.3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后疤痕面积得分比较23
  • 3.5.4 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疤痕厚度得分比较23-24
  • 3.5.5 两组不同方法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得分比较24
  • 3.5.6 两组不同方法治疗后疤痕颜色得分比较24
  • 3.5.7 两组不同方法治疗后疤痕表面水泡破溃得分比较24-25
  • 3.5.8 两组不同方法治疗后疤痕硬度得分比较25
  • 3.5.9 两组不同方法治疗后疤痕周边充血得分比较25
  • 3.5.10 两组不同方法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得分比较25-26
  • 3.5.11 两组不同方法治疗后患者瘙痒得分比较26
  • 3.5.12 不同方法治疗后疤痕总分比较26-27
  • 3.6 两组患者每月使用的疤痕药物费用27
  • 3.7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疤痕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图27-28
  • 3.8 实验组0个月,3个月,六个月照片对比图28-29
  • 4 讨论29-31
  • 5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5
  • 综述35-40
  • 参考文献38-40
  • 附录40-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红,朱静华;综合干预预防瘢痕增生患者术后复发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5年16期

2 朱小波,宋朝骏,袁启智;增生性疤痕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7期

3 张建军,史晨辉,陈发国;1,25双羟维生素D_3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郝光煜;;糖皮质激素病损内注射治疗疤痕疙瘩及增生性疤痕的观察与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8年16期

5 李高峰,罗成群,刘浔阳,贺全勇,李萍,徐阳成;烧伤后瘢痕内缺氧环境的变化[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4年01期

6 张灵;王丽妮;;3种方法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疤痕的疗效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09年02期

7 李萍;罗成群;徐阳成;徐丹;;针刺治疗对增生性瘢痕VEGF和血管内皮抑素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0年16期

8 谢琳,贺翔鸽,吴国萍,陈菁;Decorin抑制结膜滤过泡Ⅰ、Ⅲ型胶原形成的实验研究[J];眼科研究;2003年06期

9 陈伟;付小兵;葛世丽;孙同柱;盛志勇;;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fetal skin of scarless and scar-forming periods of gestational rats[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2006年02期

10 谢志明;陈冠楠;陈建新;杨坤涛;陈荣;;皮肤增生性疤痕组织的双光子显微图像纹理分析[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9年09期


  本文关键词: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疗法在增生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321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