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产后抑郁症状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本文关键词:引起产后抑郁症状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产后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4月我院妇产科诊治的46例产后抑郁症状孕产妇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正常分娩的46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产妇年龄、婚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家庭支持系统、新生儿体重、生育女孩、妊娠结局、剖宫产、孕期保健服务质量等因素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29.34±3.89)岁、大学以上文化占32.61%、孕期保健质量差占26.09%、缺少家庭支持为30.43%,高于对照组的(26.36±3.95)岁、15.22%、10.87%、15.00%(P0.05),是导致产后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两组孕产妇经济条件、婚龄、新生儿体重、生育女孩、剖宫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产后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复杂,通过定期孕期产前保健、提供家庭支持、加强高学历孕产妇健康教育、选择合适年龄怀孕等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产后抑郁症状的发生。
【作者单位】: 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产后 抑郁症状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分类号】:R473.71
【正文快照】: 产后抑郁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是妇女产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不良心理反应,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2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对事物缺乏兴趣、健忘、心情不平静、时常哭泣、焦虑、恐惧、易怒、易躁、无法忍受挫折、负向思维、对新生儿健康过度担忧等症状[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兰;赵静;赵春梅;;产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工企医刊;2006年03期
2 马琳;郭丽;;产后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32期
3 吕军;赵瑞;施慎逊;汤月芬;伍蓉;崔欣;王琼;周英凤;刘蕊;白鸽;郝模;;我国产后抑郁研究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4期
4 张小松;赵更力;陈丽君;狄江丽;;产后抑郁发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22期
5 陈建芬;郑美凤;;产后抑郁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34期
6 梁民;;产后抑郁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21期
7 王娟;;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及对策探讨[J];吉林医学;2010年18期
8 郭树珍;;产后抑郁防治[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9 张巍;安力彬;刘媛;;产后抑郁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14期
10 宫玲;高玲;;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慎逊;汤月芬;陈炎;陆雯;王青青;苏琦风;漆琨;程利南;杨宇宙;朱志滨;张明园;;孕产妇焦虑/抑郁发生率及集体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姜蕾;王竹珍;邱丽蓉;万国斌;林艳;韦臻;陈秋兰;;社会支持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严菊浓;;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赵红卫;;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A];河南省第十二次妇产科、第十一次儿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吴斌;;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障碍的影响[A];中华护理学会2005年“医院管理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李禾;沈汝枫;杨惠娟;黄醒华;丁辉;何芳;张雯;;产后抑郁的相关产科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寇振芬;;产后抑郁患者患者个性特征及应付方式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汪飞飞;;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A];2013年河南省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新理念及新业务、新技术研讨班论文集[C];2013年
9 吴斌;;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障碍的影响[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瑞;刘彩霞;;产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X;检测两个基因,可预测产后抑郁[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2 广西南宁 李艳鸣;产后抑郁需提早预防[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3 袁克俭;妈妈产后抑郁 孩子未成年犯罪[N];健康时报;2004年
4 赵津;初为人母爱哭泣 多为产后抑郁[N];天津日报;2005年
5 袁克俭;产后抑郁易致子女性格暴躁[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阎红邋丛丹江;积极预防产后抑郁[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 方传荣;好胜母亲当心产后抑郁[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宗宇佟;美国“新爸爸”易患产后抑郁[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 胡献国;产后抑郁 粥疗有方[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10 刘瑛;走出产后抑郁的困境[N];中国妇女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颖;479例妇女产后抑郁情况及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谢日华;产后抑郁与社会支持、神经递质及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汪静;武汉市妇女孕产期抑郁及流入人口产后抑郁的观察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汤月芬;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影响、相关危险因素和雌激素受体的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瑞;产后抑郁社区预防干预方案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金锦珍;延边地区产后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D];延边大学;2008年
3 于津;上海市产后抑郁现况调查[D];复旦大学;2010年
4 沈荣;产后抑郁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效果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宋修丽;产后抑郁与完美主义个性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龙周婷;产后抑郁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7 郎卫红;蒙古族妇女产后抑郁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对比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8 张要珍;性格、妊娠时限、分娩方式对产后抑郁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周燕蓉;产后抑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刘小翠;产后抑郁心理社会因素与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引起产后抑郁症状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41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