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与VAP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与VAP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肠内营养和补充性肠外营养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监测患者的炎症指标,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的影响,观察对患者营养与免疫状况的改善效果,寻找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为临床早期预防VAP提供一条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性研究方法,选取130例需要经鼻胃管性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按照营养支持方式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A组60例),补充性肠外营养组(B组70例)。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和营养支持后第3d、5d、7d各个时间点监测患者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和VAP相关的炎症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对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对两组机械通气患者行营养支持3天后,两组患者PA、Scr水平与营养支持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两组患者的PA水平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营养支持7天后PA、Scr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对两组机械通气患者行营养支持3天后,B组的TLC水平与营养支持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5天后,B组的TLC水平与营养支持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LC水平较A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B组的TLC、Ig A、C3水平与营养支持前比较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LC水平较A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营养支持5天后,B组患者PCT和CPIS评分较A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7天后,B组患者CPIS评分与营养支持前比较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PCT、CPIS评分与A组比较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营养支持7天后,B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VAP的感染率与A组比较有所降低。结论: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的方式给予营养支持,积极改善呼吸肌的能量匮乏,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机体的营养和免疫状态,尽快合理地促进患者自主呼吸能力的提高,从而减少VAP的发生率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改善预后。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肠内营养 补充性肠外营养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7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9
- 英文缩略词9-10
- 前言10-12
- 材料与方法12-16
- 1 研究设计12
- 2 研究对象12
- 3 监测仪器急用物12-13
- 4 研究方法13-14
- 5 评价指标14-15
- 6 统计学方法15-16
- 结果16-21
- 1 患者一般的资料16
- 2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营养指标对比16-17
- 3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免疫指标对比17
- 4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炎症指标对比17
- 5 不同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17-18
- 6 不同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18
- 7 不同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炎症指标的影响18-19
- 8 不同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和ICU停留时间的影响19-21
- 讨论21-27
- 1 概述21-22
- 2 营养、免疫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22-27
- 2.1 不同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22-23
- 2.2 不同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23-24
- 2.3 营养、免疫状况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24-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1
- 综述31-37
- 参考文献34-37
- 致谢37-38
- 作者简介38-39
- 导师评阅表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华,蒋朱明;第12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江华 ,尹欣 ,蒋朱明;第12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2年02期
3 ;第14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将在武汉举行[J];营养学报;2003年03期
4 邸军,仵瑞玲,王建祯;术后长期昏迷及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方法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年03期
5 滕安宝;肠内营养的新进展[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年04期
6 ;第13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在广州召开[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年02期
7 陈玉民;肠内营养在术后早期的应用[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年03期
8 曹丽萍,邓诗琳;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03年04期
9 张逖,樊海蓉,厉曙光;肠内营养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10 文新;输液增温器在肠内营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巍;姜丽华;夏沛松;;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许媛;;我如何进行肠内营养[A];中国重症医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暨第九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危重病医学全国会议会刊[C];2010年
3 季峰;;肠内营养通路的建立[A];2013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姚惠萍;;肠内营养的规范化管理[A];2013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林碎钗;潘夏蓁;付莹;蒋凯;邵利香;方振红;;两种鼻饲方案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比较[A];2009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熊代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外加肠内营养的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造口、伤口、尿失禁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达能-纽迪希亚;;领导先进医学营养 推动疾病完美治疗[A];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营养新进展培训班培训教材[C];2010年
8 吴红;史南枚;彭燕;彭青;;营养泵对减少烧伤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江永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杨红琪;;肠内营养的临床支持疗效[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每裕;病人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N];健康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姬薇;肠外营养还是肠内营养?[N];工人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雪敏;肠内营养,因胃肠功能而不同[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雪敏;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给的不仅是营养[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郑志华;胃肠功能许可,首选肠内营养[N];医药经济报;2012年
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安友仲;肠内营养 先喂菌后喂人[N];健康报;2013年
7 新华;全胃切除24小时内可“吃饭” 肠内营养可推广[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寸丰;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实惠”[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记者 谭嘉 实习记者 刘洋;早期肠内营养可减轻重症患者肠损伤[N];健康报;2009年
10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主任 教授 李苏宜;肠内营养对肿瘤治疗的支持作用[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世奎;肠内营养对艾滋病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2 万晓;肠内营养对小鼠肠道粘膜屏障及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王宝贵;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傅廷亮;肠内营养和黄芪对梗阻性黄疸幼鼠肠屏障和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吉帅;食管癌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的临床评价[D];泰山医学院;2014年
2 蔡晖;胃癌术后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温度控制的规范化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郭丽娜;免疫营养素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创伤危重患者的支持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石志敬;肠内营养启动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尹金祥;早期肠内营养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葛立峰;肠道菌群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魏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张力;白利度计对早期肠内营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监测胃残余液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赵杰;肠内营养对克罗恩病患者机体组成和能量代谢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年
10 段飞;肝切除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89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68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