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发布时间:2017-09-26 17:15
本文关键词:不同类型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1)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发生率及管内赘生物形成方面的差异,以便了解最佳类型导管,减少置管并发症。 (2)统一应用最佳类型导管,进一步比较缝合固定和固定装置固定在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r Related Infection, CRI)的发生率及导管脱出情况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导管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讨导管留置时间与CRI的相关性,为临床导管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 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探讨不同导管类型与CRBSI及管内赘生物形成的关系:将2010年1月至7月胃部肿瘤科病理确诊为胃癌并行手术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完全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A组直单孔导管组、B组直侧孔导管组,导管留置期间给予相同的导管固定方式及规范化的导管维护方法,置管前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疾病相关资料(体温、血常规、D-二聚体、凝血功能、合并症),记录置管时间。置管后每日评估患者体温;拔管后记录拔管时间和导管内赘生物情况,做导管细菌培养和血细菌培养并记录培养结果。由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导管CRBSI及管内赘生物形成的差异。 (2)探讨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不同的固定方式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研究:选取2010年10月至12月胃部肿瘤科,病理确诊为胃癌并行手术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缝线固定,B组:导管固定装置固定。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治疗实际需求,均使用双腔直孔导管,导管留置期间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维护。置管前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的基础疾病),记录导管固定方式。置管后每日评估患者体温,观察研究对象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情况,拔管后记录拔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做导管细菌培养和血细菌培养并记录培养结果。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用均数和标准差;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用频数、率等;比较不同固定方式下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出现时间、穿刺部位皮肤红肿直径采用t检验;不同固定方式下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情况等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1)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250例研究对象,剔除手术输血者及导管留置时间7天或30天者共17例,有效样本233。233例患者中,91例行单腔导管,其中直孔56例,侧孔35例;142例行双腔导管,其中直孔63例,侧孔79例。 (2)在行单腔导管患者中,直孔组和直侧孔组患者的年龄及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在行双腔导管患者中,直孔组和直侧孔组患者的年龄及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在233例患者中,直孔组119例,直侧孔组114例,经比较,直孔组和直侧孔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因发热拔管,其中直侧孔导管组2例,直孔导管组1例,患者对侧外周血培养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检出同种菌(表皮葡萄球菌),确定为CRBSI。 (6)在行单腔导管患者中,直孔组和直侧孔组患者CRBSI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在行双腔导管患者中,直孔组和直侧孔组患者CRBSI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8)在233例患者中,直孔组和直侧孔组CRBSI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9)在行单腔导管患者中,直孔组和直侧孔组患者管内赘生物生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内赘生物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在行双腔导管患者中,直孔组和直侧孔组患者管内赘生物生成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内赘生物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在233例患者中,直孔组和直侧孔组管内赘生物生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孔和直侧孔管内赘生物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第二部分研究共纳入130例研究对象,剔除对导管固定装置粘膏过敏者、手术输血者及导管留置时间7天或30天者共4例,有效样本126例。其中缝线固定组63例(50%),导管固定装置组63例(50%)。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5.00±6.37岁。两组样本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伴有糖尿病情况及导管脱落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不同固定方式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程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14)缝线固定组和导管固定装置固定组的穿刺部位皮肤红肿出现时间在3-11天之间,平均为6.21±1.78天。其中缝线固定组出现穿刺部位皮肤红肿的时间是3-9天;导管固定装置固定组出现穿刺部位皮肤红肿的时间是5-11天。比较不同固定方式下研究对象穿刺部位皮肤红肿出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种固定方式下留置期间穿刺部位皮肤的红肿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5)不同固定方式导管血流相关性感染情况:①本研究126例研究对象导管留置期间未出现因发热拔管现象;②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均为阴性;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 (16)不同固定方式下脱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7)比较缝线固定组和导管固定装置固定组的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固定方式下导管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程度和导管留置时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程度和导管留置时间呈正相关,R=0.31,P=0.026。 结论 (1)直孔导管与直侧孔导管相比不易形成赘生物,直孔导管要优于直侧孔导管,在今后的临床置管中建议选择直孔导管;本研究中单腔侧孔导管的样本量相对不足,也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量,将研究结果得到进一步验证。 (2)导管固定装置固定和缝线固定相比,前者是一种无创性操作,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率较低,皮肤红肿出现时间较晚,红肿程度较轻,且能够保证良好的固定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3)导管留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穿刺部位皮肤红肿,在满足治疗需求的情况下,尽早地拔除导管,而一旦发生CRBSI,应立即拔管。
【关键词】: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 胃癌 护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73.73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5
- ~.略语/符号说明15-16
- 前言16-22
- 研究现状、成果16-19
- 研究目的、方法19-20
- 研究技术路线20-22
- 一、不同类型导管与CRBSI及管内赘生物形成的研究22-32
- 1.1 对象和方法22-25
- 1.1.1 研究对象22
- 1.1.2 分组方法22-23
- 1.1.3 材料选择23
- 1.1.4 实施方法23-24
- 1.1.5 观察指标24
- 1.1.6 统计学方法24-25
- 1.2 结果25-29
- 1.2.1 不同类型导管一般资料比较25-26
- 1.2.2 不同类型导管CRBSI比较26-27
- 1.2.3 不同导管类型与导管内赘生物情况的比较27-29
- 1.3 讨论29-32
- 1.3.1 不同导管类型一般资料比较29-30
- 1.3.2 不同导管类型CRBSI的比较30
- 1.3.3 不同导管类型管内赘生物的比较30-32
- 二、不同固定方式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32-40
- 2.1 对象和方法32-34
- 2.1.1 研究对象32-33
- 2.1.2 分组方法33
- 2.1.3 材料选择33
- 2.1.4 实施方法33-34
- 2.1.5 观察指标34
- 2.1.6 统计学方法34
- 2.2 结果34-37
- 2.2.1 不同固定方式患者一般资料比较34-35
- 2.2.2 不同固定方式与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程度的比较35-36
- 2.2.3 不同固定方式下导管脱出情况的比较36-37
- 2.2.4 不同固定方式下导管留置时间的相关性分析37
- 2.3 讨论37-40
- 2.3.1 固定方式对导管穿刺部位皮肤感染情况的影响分析37-38
- 2.3.2 固定方式对导管穿刺部位皮肤红肿情况的影响分析38
- 2.3.3 两组固定方式下导管脱出情况的比较38
- 2.3.4 两组固定方式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分析38
- 2.3.5 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性分析38-40
- 结论40
- 局限性40
- 未来研究方向40-41
- 参考文献41-46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6-47
- 附录47-48
- 综述48-59
- 综述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媛;;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与留置时间的关系及护理对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3期
2 朱卫芬;;“思乐扣”导管固定装置在腹腔留置管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11期
3 蔡文智;李亚洁;;控制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12期
4 杜昀泽,田卓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治疗[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年05期
5 张蕾蕾;王欣然;周亚娟;;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6年04期
6 孙素娟;张卫红;刘月欣;赵秀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年06期
7 杨霞;黄海燕;陈冬娥;缪玲莉;;应用碘伏敷料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J];护理学杂志;2007年07期
8 林成娟;孙代艳;丁国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年11期
9 叶立群;张谢夫;赵春临;刘涛;;胃癌综合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年02期
10 郑克强;崔海红;;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924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9247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