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控制系统的开发
本文关键词: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控制系统的开发
更多相关文章: 空气源热泵 相变蓄热 温度回差 PID 控制系统
【摘要】:本文是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基于物联网的煤矿重大生产装备状态监测及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开发(No:20131101029)”的重要子课题之一。其主要针对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供热性能差、效率低下及故障频发等问题而提出的。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化石燃料的消耗占据着我国总能源消耗的90%,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当代人的身体健康,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但收效甚微,若能源使用结构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环境污染问题将持续长久存在,势必影响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空气源热泵作为清洁能源,其吸收空气中热量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清洁无污染,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在空气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层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欧洲地区也广泛鼓励人们使用空气源热泵,因此,空气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刻不容缓。空气源热泵在我国南方应用广泛,其具有使用方便、节能和高效等特点,由于我国北方环境温度较低,空气源热泵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依然依赖以燃煤为基础的集中供热方式,集中供热存在环境污染严重及不能根据热用户需求调节等缺点。为了解决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用问题并提高极低条件下热泵的供热性能以推广空气源热泵在北方的应用,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将传统空气源热泵机组与相变蓄热器相结合开发了一套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系统。蓄热材料采用80%Na_2SO_4?10H_2O+20%Na_2HPO_4?12H_2O。当室外环境温度高于热泵系统所设计平衡点温度-5℃时,系统于供热—蓄热模式运行,利用相变蓄热技术将多余热量贮存于蓄热器中;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5℃时,系统运行于供热—放热模式,蓄热器作为辅助蒸发器向系统放热并供向热用户,使热量能做到时间上的迁移,解决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的热量供需矛盾,同时增强了空气源热泵低温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热泵机组蒸发器盘管出现凝霜现象,系统运行于除霜—放热模式,其可利用蓄热器所贮存热量进行除霜,实现蓄热储能快速高效节能除霜,缩短了机组除霜时间,显著提高了空气源热泵的供热质量和运行性能。本文基于以上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方案,研制了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样机,并研发了基于STM32F103微控制器的控制系统,设计了数据采集与输出控制电路及系统软件,可对热泵机组主要设备进出口管路温度、水箱液位高度及压缩机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并显示,系统结合温度回差和过热度PID算法控制热泵系统压缩机、水泵、四通换向阀、蒸发器、管路电磁阀及电子膨胀阀等部件,实现了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经实验室调试和现场使用测试,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三种模式下运行时都具有优良的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系统能够解决空气源热泵在供热过程中存在的能量供需矛盾,同时提高了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运行下的性能,整个系统性能优异且稳定可靠,节能效果良好,-5℃时系统COP达到2.1,为空气源热泵应用于北方地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空气源热泵 相变蓄热 温度回差 PID 控制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TP2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符号表8-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2.1 热泵机组控制系统研究现状14-15
- 1.2.2 热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15-18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机组简介20-26
- 2.1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机组工作原理20-21
- 2.2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机组工况参数21-22
- 2.3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机组运行模式22-25
- 2.3.1 供热—蓄热模式22-23
- 2.3.2 供热—放热模式23-24
- 2.3.3 除霜模式24-25
- 2.4 小结25-26
- 第三章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26-34
- 3.1 热泵机组控制要求及主要研究内容26-27
- 3.2 控制系统功能设置27
- 3.3 系统控制策略研究27-32
- 3.3.1 系统整体控制方案28
- 3.3.2 系统温度控制策略28-29
- 3.3.3 电子膨胀阀控制策略29-32
- 3.4 本章小结32-34
- 第四章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34-48
- 4.1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34-35
- 4.2 信号检测电路设计35-40
- 4.2.1 温度变送电路设计35-36
- 4.2.2 液位传感器选型36-37
- 4.2.3 压力传感器选型37-39
- 4.2.4 信号隔离及调理跟随电路设计39
- 4.2.5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39-40
- 4.3 电流电压采集电路设计40-41
- 4.4 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41-42
- 4.5 驱动电路设计42-46
- 4.5.1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42-43
- 4.5.2 电子膨胀阀驱动电路设计43-46
- 4.6 手动自动选通电路设计46-47
- 4.7 小结47-48
- 第五章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控制系统软件设计48-64
- 5.1 软件设计基础48-50
- 5.1.1 STM32的开发环境及编程语言48-49
- 5.1.2 STM32F103系统配置49-50
- 5.2 软件系统整体结构50-51
- 5.3 主程序设计51-52
- 5.4 各工况子程序设计52-57
- 5.4.1 供热—蓄热工况子程序52-53
- 5.4.2 供热—放热工况子程序53-54
- 5.4.3 除霜工况子程序54-55
- 5.4.4 工况等待子程序55
- 5.4.5 液位控制子程序55-56
- 5.4.6 压力与排气温度保护子程序56-57
- 5.5 虚拟SPI通讯57-59
- 5.6 一阶滤波程序设计59-60
- 5.7 单相电压电流采样及有功功率程序设计60-61
- 5.8 数字PID调节程序设计61-62
- 5.9 小结62-64
- 第六章 人机交互界面与上位机交互界面设计64-74
- 6.1 人机界面软件开发环境64
- 6.2 人机界面通讯64-66
- 6.3 触摸屏界面设计66-69
- 6.4 LabVIEW监控画面设计69-73
- 6.5 小结73-74
- 第七章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与分析74-90
- 7.1 实验测试系统74-77
- 7.2 实验方案设计77-79
- 7.3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79-86
- 7.3.1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安全性能分析79-81
- 7.3.2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量分析81-82
- 7.3.3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机组供热性能分析82-83
- 7.3.4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机组除霜性能分析83-84
- 7.3.5 相变蓄热蒸发型空气源热泵机组全天候性能分析84
- 7.3.6 非承压保温水箱水温分析84-86
- 7.4 热泵机组系统样机调试与安装86-88
- 7.5 热泵系统性能参数88
- 7.6 小结88-90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90-92
- 8.1 研究结论90
- 8.2 工作展望90-92
- 参考文献92-96
- 致谢96-98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静;李德英;陈忠海;;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测试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俞丽华;马国远;徐荣保;;低温空气源热泵的现状与发展[J];建筑节能;2007年03期
3 刘学来;;山东省空气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召开[J];暖通空调;2008年09期
4 王天宁;丁巍;;空气源热泵系统在铁路企业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节能与环保;2010年06期
5 ;关于第二届亚洲空气源热泵行业发展高峰论坛的通知[J];制冷与空调;2013年04期
6 李晗阳;;空气源热泵的蓄能除霜相变材料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15期
7 费文;;三点保障空气源热泵大发展[J];供热制冷;2014年02期
8 沈明,宋之平;空气源热泵应用范围北扩的可能性分析及其技术措施述评[J];暖通空调;2002年06期
9 罗刚,唐文涛,王瑞祥;一种新流程空气源热泵的低温性能实验研究[J];流体机械;2005年09期
10 郭敏;;空气源热泵在游泳池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亚南;李永安;王琳;王建宇;;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在寒冷地区的应用研究[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高亚南;李永安;;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及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文集[C];2010年
3 陈焰华;武笃福;;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家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4 黄新伟;王瑞祥;李德英;;一种新的空气源热泵在北京地区的应用实践和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5 刘利华;陈光明;;空气源热泵的稳态仿真及性能比较[A];二00四年浙江省暖通空调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俞丽华;马国远;张鑫;;低温空气源热泵的现状与发展[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7 李永安;李轶;刘学来;王琳;;基于空气源热泵的地道冷却特性研究[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亚南;张风琴;郑枫;李永安;;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冬季运行工况的研究[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亚南;张风琴;郑枫;李永安;;基于地道风的空气源热泵研究及应用[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红瑞;王磊;;新型高效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分析研究[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进周;空气源热泵入地暖 市场须跨哪些“槛”[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进周 实习生 崔彩凤;空气源热泵:东风拂面“春色”浓[N];中国建设报;2011年
3 李路斌;空气源热泵化霜技术待提升[N];中国建设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赵静;空气源热泵销售额快速增长[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4年
5 杨心壤;空气源热泵产业亟需专业人才[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6 许杰;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完善服务[N];中国建设报;2010年
7 通讯员 刘光辉 崔彪 本报记者 陶海音;空气源热泵节能技术前景看好[N];湖南日报;2004年
8 记者 林妍;国家标准助推空气源热泵产业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赵申;低碳风拂面 空气源热泵暖意正浓[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陈进周;空气源热泵:用在寒冷地区节能吗[N];中国建设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灵艳;三套管蓄能型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集成系统实验与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郭俊杰;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优化分析与运行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胡文举;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永存;无霜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董建锴;空气源热泵延缓结霜及除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韩志涛;空气源热泵常规除霜与蓄能除霜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玉;R32中间补气压缩空气源热泵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2 孙冰冰;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3 王皓;EPC管理模式下高校供水系统节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维娜;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5 党晓慧;空气源热泵在衣物烘干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靳路;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成昱;重庆村镇地区空气源热泵毛细管辐射供暖系统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张川;采用小温差换热末端的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李宁;广义空气源热泵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张了;小型低温空气源热泵采暖在北京农村的适用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27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02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