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屋盖围护构件设计风荷载研究
本文关键词:平屋盖围护构件设计风荷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杂体型重要建筑 围护构件 平屋盖 设计风荷载 风洞试验 风压系数极值 非正态峰值因子
【摘要】: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未给出复杂体型且重要建筑物的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此类建筑物的风荷载需通过风洞试验确定。基于此,提出了基于风洞试验的围护构件设计风荷载计算方法,将规范中阵风系数与局部体型系数的乘积修改为局部体型系数与脉动风压系数极值之和的形式,称为风压系数极值。提出的围护构件设计风荷载计算方法不仅适用于迎风面围护构件设计风荷载的计算,也适用于气流分离区围护构件设计风荷载的计算。在脉动风压系数极值的计算中,考虑了气流分离区非正态风压时程的特性,采用非正态峰值因子的简化计算式,可简便确定非正态风压时程的峰值因子。以平屋盖围护构件设计风荷载的确定过程为例,对比了我国规范方法与文中方法的异同,提出了平屋盖围护构件风压系数极值的设计建议值。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围护构件设计风荷载计算方法,基于风洞试验数据可确定气流分离区围护构件的设计风荷载,采用日本风荷载规范的屋盖风荷载分区方法是合理的;采用风洞试验得到的局部体型系数,套用GB 50009—2012规范方法确定气流分离区围护构件的设计风荷载,可能严重低估风荷载取值。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结构风工程与城市风环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复杂体型重要建筑 围护构件 平屋盖 设计风荷载 风洞试验 风压系数极值 非正态峰值因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06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2023)
【分类号】:TU312.1
【正文快照】: 2.北京交通大学结构风工程与城市风环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3.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4)0引言建筑结构的风致灾害现象表明[1],建筑物墙面、屋面的围护构件在风荷载作用下最容易发生破坏。围护构件的抗风设计应采用围护构件直接承受或者间接承受的局部风荷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贵元;翻转构件结构参数确定与选择的模板辅助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1989年02期
2 潘家顺,吴明;结构构件设计经济分析[J];当代建设;1999年06期
3 贾连光;蒋少军;耿琳;;蜂窝式钢构件轴心受压整体稳定计算[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赵万旭;;对《构件合理吊点和垫点的选择》一文的商榷[J];建筑技术;1982年11期
5 钟群鹏;有移亮;张峥;吴素君;骆红云;;机械装备构件轻量化主要技术途径的探讨[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18期
6 郭成喜;轴心受压和受弯钢构件可靠性评估[J];钢结构;2001年02期
7 叶志雄;邱剑;;钢构件受扭应力计算与工程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1年S1期
8 林文运;;框架轻板构件钢模设计的几个问题[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88年06期
9 陶琅;钢构件稳定设计的两种理论基础[J];天津冶金;1995年03期
10 钱同辉 ,顾文姝 ,胡侃 ,文兵;梁柱构件设计系统的实现[J];中外建筑;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志雄;邱剑;;钢构件受扭应力计算与工程设计方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刚;李永生;;膨胀节结构件设计及绘图软件的开发[A];第九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膨胀节实用技术精选集[C];2006年
3 韩通;石建光;;计算机辅助建筑结构构件设计软件述评[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4 卢哲安;李顺国;;梁柱构件设计系统(BCDS)的设计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5 范重;范学伟;刘先明;;焊接薄壁箱形构件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一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居其伟;;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主馆铝结构穹顶设计介绍[A];第八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7 范重;范学伟;刘先明;刘岩;;加肋薄壁箱形构件在国家体育场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小静;刘永武;王敏;陈晓阳;;MEMS微平面构件的空气阻尼效应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5年
9 赵鹏飞;;大跨结构异型构件的设计[A];第十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陈友泉;;轻钢构件的制作技术特点及实践[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马顺忠 刘涛;黄鹤展翅 九省通衢[N];建筑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法武;基于二阶分析的钢框架截面优化设计[D];东南大学;2006年
2 陈振邦;服务计算中接口模型与构件设计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隆宇;特高压输电塔组合截面构件承载力理论与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盆洪民;微构件纳米切削过程及其力学特性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林红;面向延寿工程的老龄平台寿命预测与管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璐;带加强构件的开口薄壁钢构件整体稳定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刘莉媛;合肥新桥机场航站楼钢结构关键节点与构件承载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3 高明辉;河南地区住宅钢结构构件加工几何特性调查与统计模型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4 杨刚;钣金构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展开系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辛佩龙;冷弯薄壁空心类椭圆截面钢构件数值模拟及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中伟;云南农村竹木结构原竹构件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杨兴才;轴心受压钢构件高温下局部稳定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王士奇;冷成型薄壁钢构件拉压滞回性能数值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9 胡理;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软件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兰林;钢筋混凝土框架基于拆除构件法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分析[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29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02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