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聚落的空间构建

发布时间:2017-10-20 06:31

  本文关键词: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聚落的空间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聚落 聚落演替 风水 侗族


【摘要】:湘西传统聚落作为一种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聚落景观之一,其保护研究是我国文化生态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怀化市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从传统风水学理念与现代生态位出发,探索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构建方法和驱动因素,以期为传统聚落合理的生态位扩充和空间结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湘西传统聚落形成了东、南、西、北四面山林围护、中间宽敞开阔的独立地理空间结构,构建了符合大众追求的"山-林-屋-水-林"的理想聚落空间模式,而且民居建筑大多都"坐西朝东,背风向阳,靠山面水而建"。这种聚落是在自然、经济和文化三大因素共同影响下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在传统聚落空间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遵从其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不同传统聚落的生产力水平条件,合理推进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转型,并适度加以调控,以稳步实现传统聚落的空间演变和生态位扩充。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传统聚落 聚落演替 风水 侗族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5AA601010-03) 国家科技部重大水专项(2008ZX07211-00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0C1097)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1NK3056,2013NK3044)
【分类号】:TU982.29
【正文快照】: 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类型、生产技术造就了不同的聚落形态和聚落文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并在聚落之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稳定的聚落空间分布形态[1]。这特定的空间位置、空间资源及聚落之间形成的功能联系构成了该聚落生态位内涵。传统聚落空间结构是对传统聚落的地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源,李晓峰;旅游开发与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与思考[J];新建筑;2003年02期

2 张国梅;中国古代传统聚落的生态环境探析[J];安徽建筑;2003年06期

3 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年03期

4 周凡;王建;;传统聚落区旅游开发的反思——生活的不可臆想性[J];中外建筑;2007年10期

5 谢珂珩;;四川羌族传统聚落研究[J];四川建筑;2008年01期

6 李向北;郭庆国;;探寻传统聚落街道“原风景”[J];中华建设;2008年02期

7 严钧;黄颖哲;任晓婷;;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8 李红;周波;陈一;;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9 吴柳琦;刘永丽;;中国传统聚落选址研究——以卫辉小店河清代民居群为例[J];河南科技;2010年11期

10 陈琦;;屏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美与时代(上);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琳;王辉;;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传统聚落的调查与思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王小斌;;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探析[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逵;张钰;杨雪松;;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许飞进;杨大禹;左明星;;思想史视野下建水团山村传统聚落文化的传承与更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祺;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李婷;;由传统聚落特征出发的白族聚落更新策略初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川;;湘南传统聚落生态单元的构建经验探索[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张祖群;赵荣;杨新军;黎筱筱;马秋芳;张宏;;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评价案例与模式[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严钧;梁智尧;赵能;;基于现代建筑技术分析方法的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上甘棠古村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兰玲;;摩梭传统聚落研究初探[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汤莉;我国湿热地区传统聚落气候设计策略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赵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烨;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传统聚落空间演进机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俞曦;基于数字技术的传统聚落规划与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雨帆;青岛滨海地区传统聚落及其气候适应性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宇倩;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一帆;村镇传统聚落中的环濠形态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吴望舒;徽州传统聚落用地布局优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7 申颖炜;福安楼下传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8 孙雪艳;宁德传统聚落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9 安玉源;传统聚落的演变·聚落传统的传承[D];清华大学;2004年

10 黄平;传统聚落文化的旅游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65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065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c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