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城市群差异性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十大城市群差异性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十大城市群 差异性 空间结构特征 Theil指数 Mono指数
【摘要】:采用2000年至2013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Theil指数和Mono指数对十大城市群的差异性及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描述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十大城市群与群内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分布呈非均衡状况,东部沿海城市群存量规模优势明显,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大中小城市经济规模悬殊、产业协调和互动不够;内陆城市群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城市群集聚效应还停留在经济集聚阶段,人口集聚相对滞后;单中心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以集聚效应指导城市群规划发展;发挥城市群集聚的正外部性效应;提高城市群系统的通达性;实现城市之间由产业竞争转变为产业互补;处理好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等。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国十大城市群 差异性 空间结构特征 Theil指数 Mono指数
【基金】: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课题(KY-2013-C02)资助
【分类号】:TU984.113
【正文快照】: 市群的产生源于中心城市集聚和溢出效应'是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群具有合理规划和组织区域经济资源的功能,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成为发达国家实现非均衡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空间载体(樊杰,20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概况及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年02期
2 郁鸿胜;;上海城市群规划体系的战略构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新征;邢利英;;基于中原城市群交通结构特征的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策略[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年09期
4 何颖;史修永;;徐州城市群文化的构建路径探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肖卫;肖琳子;朱有志;;城市群中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6 刘纯彬;张晨;;波士华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城市观察;2009年01期
7 覃成林;周姣;;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概念模型与实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8 黄伟利;;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年05期
9 邓慧慧;;基于广义熵指数对十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10 汪海;蒋涤非;;构建长株潭数字城市群的理论分析与实施建议[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郭世锋;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再现新机遇[N];济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程小旭;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冯奎;重在提升城市群的质量[N];经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谢良兵;地方抢建城市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记者 王彬;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N];济南日报;2013年
6 记者 郑代玉;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N];东营日报;2013年
7 记者 王端鹏;解放思想 开拓思路 扎实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济南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哲 通讯员 宗禾;省发改委与淄签署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N];淄博日报;2013年
9 记者 王端鹏;积极作为 加强协作 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济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刘钦涛 通讯员 刘永;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N];济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月娥;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思远;城市群集群评价多维逻辑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宁艳丽;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史敦友;高速铁路的城市群产业发展效应[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邹敏;产业视角下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春哲;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6 郝盼;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凯;呼包鄂城市群工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金叶;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史主生;基于产城融合的呼包鄂工业园区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于肖肖;川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92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09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