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织物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薄板及其抗冲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7:02
本文关键词:三维织物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薄板及其抗冲切性能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维间隔织物 活性粉末混凝土 板-柱节点 冲切 薄板性能
【摘要】:本试验可以促进RC加固产业的发展,提高结构性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是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织物增强混凝土叠合梁板结构及其生命力学周期试验研究”支持下进行的,本试验涉及新型结构材料及结构工程相关学科领域。实际工程结构需要优化设计增强结构性能,试验采用RPC薄板增强板-柱节点,提高RC结构的抗弯,抗剪性能。本试验是对叠合梁板结构使用新型织物网和高强度混凝土的一次有效的尝试,研究不仅扩大了纤维织物网的使用范围,也为后续使用复合材料增强结构性能,优化结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发挥出这两种材料的性能而且将它们应用于结构工程之中,这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较强的工程意义。本试验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其配合方法采用优化试验法找到出一种适合薄板的配合比,试验中采用400mm x 100mm x25mm规格的薄板,使用这种规格的薄板按照一系列强度浇筑出薄板,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包括抗弯力学性能测试与抗剪力学性能测试以及使用这种现浇叠合进行板柱节点冲切力学试验,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如下:(1)首先,进行抗弯力学性能研究时,采用了四点抗弯力学测试方法,每组测试薄板包括2-3块薄板,分别按照C120,C90,C30三种规格测试。结论表明:1)使用三维间隔织物网可以有效提高薄板抗弯承载力极限值;2)在延性和刚度方面,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大低于对其承载力提高作用,延性增强效果不明显。(2)其次,对薄板的剪切性能的研究,试验方法采用双面剪切性能测试,分别按照C140,C120,C90三种强度规格进行测试,每组包含2-3个薄板。试验结论表明:1)织物网有效的增加了抗剪力学承载极限值;2)在延性和刚度方面,虽然强度提高幅度较大,但是和承载力增强效果相比较,效果仍然不明显。(3)最后,使用这种织物网和活性粉末混凝土薄板浇筑在板柱节点板底部的增强板柱节点后的冲切力学性能。试验采用两组节点,每组一个板柱节点。采用液压伺服加载系统加载在柱头上,通过电脑数据采集仪采集数据进行位移-力学曲线的点的采集。试验结论表明使用这种方法增强后的节点力学承载力获得了较大的增强,但是板柱节点板底的位移增加不明显。同时,在试验中发现节点底部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界面粘结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处理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出活性粉末混凝土高强度,延性高的特点。
【关键词】:三维间隔织物 活性粉末混凝土 板-柱节点 冲切 薄板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7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17
- 1.1 混凝土概述及织物增强混凝土10-11
- 1.2 叠合板在国内的研究现状11-12
- 1.3 国外的叠合板的研究12-14
- 1.4 织物增强间隔RPC薄板14-15
- 1.5 板柱节点的计算与发展15-17
- 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方法与过程17-29
- 2.1 RPC简介17-19
- 2.2 水泥19-20
- 2.3 高效减水剂20
- 2.4 石英砂20-21
- 2.5 硅灰21
- 2.6 矿粉21-22
- 2.7 钢纤维22
- 2.8 RPC材料配合比设计22-27
- 2.8.1 正交法配合设计22-25
- 2.8.2 配合试验过程与结果25-27
- 2.9 三维间隔织物网的应用综述27-29
- 第三章 三维间隔织物增强RPC抗弯力学性能试验研究29-46
- 3.1 四点抗弯力学性能试验方法29
- 3.2 无织物网RPC薄板的抗弯力学性能试验研究29-34
- 3.3 配置三维间隔织物后的RPC的抗弯力学性能34-38
- 3.4 C90细粒活性粉末混凝土配置三维间隔织物网的力学性能38-42
- 3.5 C30砂浆混凝土薄板的力学性能42-46
- 第四章 三维间隔织物增强RPC薄板的抗剪力学性能试验研究46-55
- 4.1 双面剪切试验剪切性能试验方法46-47
- 4.2 测试薄板的双面抗剪力学性能47-55
- 第五章 RPC间隔织物增强混凝土板用于加强板柱节点冲切性能的研究55-77
- 5.1 板柱节点的冲剪力学性能的综述55-59
- 5.2 本试验方法与步骤59-66
- 5.2.1 试件尺寸设计及其理论验算59-63
- 5.2.2 试验方案及试验装置63-66
- 5.3 试验结果66-76
- 5.3.1 荷载-挠度曲线以及板底破坏形态68
- 5.3.2 板底中心处的力-位移曲线68-73
- 5.3.3 板-柱节点增强后的计算原理73-76
- 5.4 试验结果与研究展望76-77
- 第六章 研究成果应用展望77-78
- 参考文献78-82
- 致谢82-83
-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维祖;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J];石油工程建设;2002年03期
2 鞠彦忠;王菊;;新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开发与性能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刘小平;;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性及其发展前景[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6年03期
4 王菊;彭兴民;;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11期
5 毕巧巍;杨兆鹏;;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概述[J];山西建筑;2008年17期
6 余自若;安明U,
本文编号:1104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10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