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凹式绿地雨水下渗系统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20:33
本文关键词:下凹式绿地雨水下渗系统的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 下凹式绿地 下渗系统 稳定下渗系数
【摘要】: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内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下凹式绿地作为低影响开发技术中一项主要的工程措施,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壤和植被这个渗流系统对暴雨产生的径流进行渗蓄和净化。但是下凹式绿地具有本土性这一特点,目前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又非常有限,因此研究下凹式绿地下渗系统对增加城市地下水的入渗补给量、净化径流污染、削减洪峰流量和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从室外绿地试验、室内土柱试验、模拟分析计算、绿地系统综合设计四个方面对昆明城区下凹式绿地的设计做了研究。首先通过室外绿地试验得出昆明城区原状土壤的下渗系数;然后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利用不同含砂比改良土壤,得出改良后土壤的相关参数(包括下渗系数、孔隙率、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等);然后利用室内外试验得出的种种数据,通过模型模拟和水力计算分析了下凹式绿地改良前后的渗蓄效率、雨洪量、溢流峰值、减峰效果、雨后淹没、水质净化等方面;最后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工程实例,对下凹式绿地和其他渗透设施的综合设计做了探讨。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昆明市三种地况的绿地土壤稳定下渗系数分别为0.942mm/min、0.838mm/min、0.739mm/min;(2)土壤的稳定下渗系数主要受含水率、人为踩踏程度、孔隙率、植物根系等因素影响;(3)随着土壤中含砂量的增大,土壤的稳定下渗系数会逐渐增大,但对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会逐渐降低;(4)选用70%-80%的砂土比来改良土壤最适合;(5)土壤稳定下渗系数对渗蓄效果的影响很大,下凹深度对绿地的渗蓄效果有一定影响,绿地面积的大小对城市渗蓄雨洪径流有着重要的作用;(6)改良后下凹绿地对雨洪流量峰值的削减量增大、减峰效率提高:(7)下凹式绿地和其他渗透设施结合设计可以采用下凹绿地—排渗管(渠)系统、下凹绿地—渗透植物浅沟系统、下凹绿地—渗透池(塘)系统等。
【关键词】: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 下凹式绿地 下渗系统 稳定下渗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5.12;TV213.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7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
-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13-24
- 1.2.1 雨洪控制与利用方面13-15
- 1.2.2 海绵城市(LID)与下凹绿地15-22
- 1.2.3 城市下凹式绿地方面研究22-24
- 1.3 下凹式绿地研究的不足24-25
- 1.4 论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25-27
- 第二章 试验器材及方法介绍27-34
- 2.1 野外测试试验27-30
- 2.1.1 试验材料与器材27
- 2.1.2 试验方法27-30
- 2.2 室内土柱模拟试验30-32
- 2.2.1 试验材料与器材30
- 2.2.2 试验方法30-32
- 2.3 下渗系数及下渗曲线的确定方法32-34
- 第三章 下凹绿地土壤方面强化下渗的探讨34-45
- 3.1 测试结果分析34-42
- 3.1.1 绿地现场测试34-38
- 3.1.2 土柱测试38-42
- 3.2 改良土壤强化下渗分析42-43
- 3.2.1 提高土壤含砂量方面42-43
- 3.2.2 翻动土壤、绿地植物方面43
- 3.3 小结43-45
- 第四章 下凹绿地渗蓄雨水径流效果分析45-72
- 4.1 下凹式绿地产流计算45-47
- 4.2 下凹式绿地渗蓄效率计算与分析47-49
- 4.2.1 设计雨量47
- 4.2.2 渗透系数47-48
- 4.2.3 渗蓄效率计算48-49
- 4.2.4 下凹式绿地渗蓄效率分析49
- 4.3 下凹式绿地雨洪计算与减峰效果分析49-67
- 4.3.1 SWMM模型简介50-51
- 4.3.2 模拟区域和模型参数51
- 4.3.3 模拟情景设置51-56
- 4.3.4 绿地雨洪流量计算56-62
- 4.3.5 溢流峰值及减峰效率62-67
- 4.4 雨后淹没分析67-68
- 4.5 水质净化效果分析68-70
- 4.5.1 分析区域69
- 4.5.2 初期雨水量和污染物的确认69-70
- 4.5.3 初期雨水污染物削减量70
- 4.6 小结70-72
- 第五章 下凹绿地与其他渗透设施结合设计72-86
- 5.1 雨水渗透设施种类72-73
- 5.2 雨水渗透设施综合设计73-85
- 5.2.1 下凹绿地与排渗管(渠)的综合运用73-76
- 5.2.2 下凹绿地与渗透植物浅沟的综合运用76-79
- 5.2.3 下凹绿地与渗透池(塘)的综合运用79-81
- 5.2.4 下凹绿地与其他设施综合运用示例81-85
- 5.3 小结85-8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6-89
- 6.1 主要研究成果86-87
- 6.2 不足与展望87-89
- 6.2.1 本研究的不足87-88
- 6.2.2 展望88-89
- 参考文献89-94
- 致谢94-95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浩,铃木雅和;3S技术在东京都绿地分析与规划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谭建欣;李凌颖;郝永刚;;住宅小区宅间绿地的布置与设计[J];住宅科技;2006年01期
3 ;华山绿地[J];中国园林;2006年07期
4 韩世平;李俊奇;;合理利用低势绿地[J];住宅科技;2006年08期
5 李海玲;;浅议柳州市城市休闲绿地的适宜面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2期
6 吴菲;李树华;刘娇妹;;城市绿地面积与温湿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7年06期
7 李磊;;浅谈园林绿地管护成本的构成及控制[J];江苏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8 葛晟;周晨;;县城绿地分类初探[J];山西建筑;2011年14期
9 杨丽;张斌;;浅析县域绿地的分类[J];小城镇建设;2011年05期
10 吕s,
本文编号:1119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11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