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阳泉一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景观综合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11-17 11:04

  本文关键词:阳泉一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景观综合稳定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煤矸石回填复垦 地理信息系统 景观生态 景观指数 景观稳定性评价


【摘要】:为揭示煤矸石回填复垦工程对复垦区景观生态的影响,运用GIS,RS和景观评价分析方法,选取2000年Landsat ETM和2014年Landsat OLI8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调查解译分类,分析了阳泉市一矿煤矸石回填复垦区景观变化状况,并对景观生态综合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回填复垦区景观斑块变化状况中,未利用地和植被地类斑块面积分别减少了64和66hm2,建筑用地和煤矸石地类斑块分别增加了107和22 hm2。各类型斑块面积变化程度高说明回填复垦工程使区域景观受到了干扰,景观类型斑块和生态稳定性发生变化。整个复垦区内景观破碎程度逐渐降低,景观格局呈现连续化、均衡对等化和向高连通性变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区生态影响综合指数计算结果为0.362 6,景观生态在研究时期内保持稳定。各景观斑块类型的景观生态稳定指数均远远大于各景观斑块类型的干扰传播条件指数,而区域景观总生态稳定指数为1.69%,说明经过长期的回填复垦,复垦区内景观格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且抗干扰能力强,生态修复己经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1524;41401610;U1404402)
【分类号】:TU984.114;TD88
【正文快照】: 煤矸石在地表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如地表下沉、积水、土壤污染下降等[1]。煤矸石作为原材料进行回填,不仅可以消耗大量的煤矸石,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减轻矿区矸石处理负担,从而提升土地的利用程度同时改善矿区生态环境[2-3]。我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洲;;盘锦市景观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11期

2 ;景观[J];环境;1995年09期

3 何晓蓉,李辉霞,周红艺,陈峰云;我国山地城镇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4 哈斯巴根,肖笃宁;内蒙古额济纳蒙古族荒漠景观多样性传统知识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5年01期

5 吝涛;薛雄志;崔胜辉;石龙宇;;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海岛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6 张清雨;白红英;孙华;张善红;高翔;;近30年秦岭东西两县区森林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7 赵全勇;孙艳玲;王中良;;城市化进程中天津城市热岛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李祥;王心源;张广胜;夏林益;何慧;;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芜湖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1期

9 许申来;周昊;;景观“源、汇”的动态特性及其量化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6期

10 甘永洪;罗涛;张天海;张婷;邱全毅;;城乡视听景观的变化及其对认知评价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滨章;李婷婷;;从《欧洲景观公约》看我国景观的安全与保护[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2 赵洁;林箐;;对当代纪念性景观“纪念性”表达的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捷;唐文跃;张宏磊;;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现象的测量[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李露;谢冶凤;张玉钧;;村镇景观乡土性特征探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6 邱斓俊;裘鸿菲;;重构城市“绿色”网络——废弃铁路景观的更新设计[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青;胡玉敏;陈玲;陈志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拜泉农田林网景观宏观布局空间表达与定量辨识[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9 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10 谢苗苗;王仰麟;;景观类型的热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深圳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凌翌;未来五年把龙泉山脉装扮成一条景观风景带[N];成都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爽;让绿色成为今日社区的主题[N];中国花卉报;2003年

3 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 尤再健 王兴达;城市街角景观设计初探[N];中国花卉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洋;景观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肖红生;基于“3S”技术村级景观长期动态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邓荣根;森林声景观品质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4 郭文华;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李丽媛;基于目标系统的景观策划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淑娟;帽儿山地区森林景观动态过程及景观生态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陈卫平;贺兰山—银川盆地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顾凤霞;生态城市用地格局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艳菊;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及传统聚落适宜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仁杰;虚拟地理环境中的旅游景观感知度定量计算[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丽;旧矿区景观恢复中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杨笛;以太原西山古典建筑群为案例的山地“大景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亚平;青岛城市景观健康评价与空间结构优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旭;城市滨河景观的地区性设计策略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唐立娜;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东北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国钦;景观意象与社区景观策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7 张燕玲;旅游开发对风景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金秋爽;景观布局与经济效益[D];同济大学;2008年

9 符志华;湘西芙蓉镇景观意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10 闫新平;六十年来西社村农耕景观时空变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95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195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5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