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要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城市新建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要素分析 出处:《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海绵城市 SWMM 城市内涝 园林景观 内涝控制技术
【摘要】:遭受暴雨与内涝的侵袭和困扰,是我国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广州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住宅小区是城市的最基本组成单元,小区雨洪管控是杜绝城市内涝的重要措施。采用SWMM模型,选取广州市一规划设计阶段的住宅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排水系统进行概化,模拟小区开发前后雨洪的变化,对比分析加入下凹式绿地、透水地面、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等低影响开发措施(LID)要素对雨洪的管控作用。结果显示,小区开发后区域洪峰流量显著增大、径流系数变大、洪峰时间提前,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地面和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均可有效地消减洪峰流量、减小径流系数、缓解雨水管网的排洪能力,三者的组合实施可在低造价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雨洪管控的作用,并可实现雨水的回用。
[Abstract]:Attack and distress rainstorm and waterlogging, is a common problem encountered in the city of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Guangzhou.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is the most basic unit of city, area of rain and flood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event waterlogging in the city. By using the SWMM model, select Guangzhou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tage the residential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rainage system was generalized, simulated rainwater district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sunken green space, permeable ground, roof rainwater collection system such as low impact development measures (LID) effect on flood contro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rea after the peak flow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unoff coefficient becomes larger, the peak time in advance, the sunken green space, permeable ground and roof rainwater collect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eak flow, runoff coefficient, ease the rain Pipe drainage capacity,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can play a better role in rain and flood control based on low cost, and can realize rainwater reuse.
【作者单位】: 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K11B03)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201506010022)
【分类号】:TU984.12;TU992
【正文快照】: 0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人口迅速集中,城市面积急剧膨胀,使城区及其附近区域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系统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对城市的水文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化发展改变了城市局部的自然地貌,使原先相当部分的自然流域被不透水表面所覆盖,造成雨水汇流速度加大,从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树坤;;城市内涝灾害的对策与管理[J];中国应急管理;2007年09期
2 覃海明;;南宁全面改造七一总渠[J];广西城镇建设;2007年03期
3 司国良;黄翔;;沿江城市内涝灾害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水利;2009年19期
4 胡盈惠;;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年02期
5 本刊评论员;;当今城市内涝频发 未来防涝设计先行[J];中国勘察设计;2011年08期
6 袁业飞;;城市内涝 治而不愈的僵局如何打破?——聚焦我国城市“逢雨必涝”顽疾[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7 张越男;郭瑞;;科学排水改善英国城市内涝局面[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年19期
8 吴玉成;;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原因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1年06期
9 薛梅;陶俊娥;郭玲玲;;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2年04期
10 ;出现城市内涝 成都5级应急响应[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善余;;黄山市城市内涝与排涝措施[A];2008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8年
2 白翠霞;陈花;;城市内涝问题的研究[A];武汉市第三届学术年会——两型社会与水生态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卓;张越男;郭瑞;刘华;;案例5 国外大都市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案例集)[C];2011年
4 许丽丽;杨湘毅;;由城市内涝引发的新形势下城市雨水排水体系的思考[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杨帆;陈芷菁;胡建华;;珠江三角洲典型城市内涝预警关键技术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3防汛抗旱减灾[C];2013年
6 张怡;;平原中小城市内涝分析——以商丘为例[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届城市气象论坛——灾害·环境·影响·应对[C];2013年
7 邓慧娴;;由“7.21”北京暴雨事件引发的思考[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吴庆洲;;借鉴古代经验,防暴雨城市涝灾[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管满;侯深贞;;城市内涝引发雨水泵站系统设计探讨[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光谦;;城市的洪水灾害[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刘远举;城市内涝中的真问题与假问题[N];东方早报;2011年
2 记者 时明霞;大武口治理城市内涝[N];宁夏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高月英;根治城市内涝“防”“留”并重[N];云南政协报;2013年
4 李松梧 牛振中;城市内涝防御的“排”与“蓄”[N];中国水利报;2013年
5 陈洁;城市内涝 救援有了两栖车[N];中国航天报;2014年
6 通讯员 陈梅 陈卫良 高丽;共同推进城市内涝防御工作[N];中国气象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王硕;城市内涝 如何面对“排”与“留”?[N];人民政协报;2014年
8 姜德文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副主任;城市内涝防治的生态保护对策[N];人民长江报;2014年
9 李广彦;城市内涝的“短板”究竟在哪里?[N];中国水利报;2014年
10 董良军;提高城市内涝防御能力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N];安康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佳明;城市雨洪放大效应及分布式城市雨洪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2 杨青娟;基于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城市建成区绿地系统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马立山;水信息技术在城市雨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伟;融合排水知识的BP网络与水力模型在城市内涝模拟中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志坚;广州市越秀区内涝治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晨;城市雨洪特征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弓亚栋;建设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探索[D];长安大学;2015年
5 朴希桐;下垫面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袁媛;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姜腾腾;面向减灾预案的城市内涝灾害情景模拟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6年
8 周力宁;基于SWMM的城市内涝风险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李小坤;城市排水管网(内涝)监控系统开发及城市内涝监测点优化布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王若楠;城市内涝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6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37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