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拉伸刚化的钢筋混凝土等效本构关系
本文关键词:基于拉伸刚化的钢筋混凝土等效本构关系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混凝土拉伸刚化影响钢筋混凝土(RC)构件开裂后刚度和挠度,建立了包含3个阶段的钢筋混凝土等效本构关系.该本构关系采用换算截面法得出各临界点的截面惯性矩和中性轴的位置,对比ACI 318和Eurocode2规范所计算梁的挠度,结果表明:Eurocode 2规范预测的结果更接近试验值.采用非弹性梁弯曲理论对第1阶段进行分析,得出RC弹性模量;第2,3阶段考虑混凝土的拉伸刚化,采用Eurocode 2规范分析梁横截面的性质,得出RC等效本构.
[Abstract]:The stiffness and deflec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C) members after cracking are affected by concrete tensile rigidization. The equivalent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including three stages is established. The conversion section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the moment of inertia and the position of neutral axis of each critical point. The deflection of beams calculated by ACI 318 and Eurocode2 code i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ults predicted by the 10% Eurocode 2 code are closer to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The first stage is analyzed by the inelastic beam bending theory, and the elastic modulus of RC is obtained.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tensile stiffening of concrete is considered,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beam are analyzed by Eurocode 2 code, and the equivalent constitutive structure of RC is obtained.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强度和结构冲击山西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390362)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601D202005) 中北大学2016年校科研基金(110248)
【分类号】:TU375
【正文快照】: 3.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强度和结构冲击山西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24)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是目前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最主要的结构工程材料之一,许多价值高的特殊结构如:指挥所、控制通信掩体、桥墩、飞机库及机场跑道等也都由RC构建而成.为更好地设计和分析这些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伟军,施楚贤;砌体受压本构关系研究成果的述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3期
2 李妍;孟广伟;尹新生;仲崇凌;;砌体本构关系的研究进展[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余勇,吕西林;三向受压混凝土的三维本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4 易伟建;李鹏;;轴心受压砌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年02期
5 陈叶青,冯叔瑜;拉氏分析方法及强动荷载下水泥石的本构关系[J];中国铁道科学;1996年03期
6 余江滔;夏敏;陆洲导;;受火(高温)后混凝土的随机损伤本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张斌;王勇华;;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浅谈土的本构关系[J];科技信息;2012年20期
8 李小军;土的动力本构关系的一种简单函数表达式[J];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05期
9 乔河,柴华友;爆炸作用下花岗岩动态本构关系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S1期
10 谈志高;;过应力型率相关本构关系的讨论[J];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桂秋;施楚贤;;砌体受压本构关系统一模型的研究[A];砌体结构理论与新型墙材应用[C];2007年
2 何翔;信礼田;李占田;刘建武;苏敏;吴文学;;冲击载荷下花岗岩的动态本构关系[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3 平面应力状态砼本构关系研究组;;软化砼本构关系试验[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4 董毓利;樊承谋;潘景龙;;钢纤维砼本构关系的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5 武建勋;高树栋;朱向前;王泽强;;用数值模拟研究砂和砾的剪切微观特性[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6 武建勋;高尔新;张海涛;琚素芳;黄建鸿;;用粒状体力学方法研究沙的理论负功区[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7 侯发亮;;CFRP专用粘接胶YZJ-C的本构关系[A];第二届全国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光永;土本构关系及数值建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曹文文;砌体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王云;结构钢大变形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白晓玮;混凝土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与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4 刘彬;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铎;LSP膜材料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白烁;带悬臂梁段栓焊连接节点的本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郦建俊;水泥土的强度特性、固结机理与本构关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李宏健;无粘结全预应力砼简支梁动力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8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38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