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砂土抗拉强度的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饱和砂土抗拉强度的试验研究 出处:《水利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抗拉强度 非饱和土 抗拉强度试验装置 含水率 干密度
【摘要】:越来越多的岩土工程涉及到土体的抗拉强度问题,如土石坝心墙裂缝、地面开裂、水力劈裂等都是土体拉伸破坏的表现形式。为研究非饱和土的抗拉强度特性,对平卧式土体抗拉强度试验装置中侧壁倾角的设计值进行了理论推导,基于此分析对传统的土体抗拉强度试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并以非饱和细砂为研究对象,运用等速率单轴拉伸方法开展了不同干密度和含水率条件下的非饱和土抗拉强度试验研究,探讨了土体抗拉强度随干密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非饱和细砂的抗拉强度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变化呈现"增-减-增"变化规律。
[Abstract]: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s more and more related to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soil, such as cracks, earth rock dam ground crack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are all forms of tensile failure. Tensil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unsaturated soil, the design of horizontal soil tensile strength test device side wall angle value theory is this analysis of soil tensile strength test device to improve traditional based and non saturated fine s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uniaxial tensile methods used to rate the different dry density and water cont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ensile tests on strength of unsaturated soil, discusses the soil tensile strength with the variation of dry density. 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unsaturated san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ry density, with the change of water content showed "increase decrease increase" changes.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041,51478135)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2032)
【分类号】:TU441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传统的土体强度理论往往忽略抗拉强度,然而,在诸多岩土工程中,土体抗拉特性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土坝、垃圾填埋场防渗层、高速公路路堤填土等工程中的压实黏土,均能够承受由于拉伸破坏引起的开裂;一些土质边坡滑坡的产生也是源于其顶部土体的拉裂。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学术研讨会纪要[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2 吴礼舟;黄润秋;;一维非饱和土热-湿耦合的数值解[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3 杨代泉;沈珠江;;非饱和土一维广义固结的数值计算[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1年04期
4 王钊;;《非饱和土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论会[J];土工基础;1992年01期
5 王永胜 ,谢定义 ,郭庆国;非饱和土中气体的运动特性与渗气系数的测定[J];西北水电;1993年01期
6 毛尚之;非饱和土吸力控制的渗析技术[J];工程勘察;2000年06期
7 陈正汉,卢再华,朱元青;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1年05期
8 张引科,昝会萍,黄义;非饱和土的渗透函数方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李兆平,张弥,赵慧丽;含水量的变化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4期
10 武文华,李锡夔;非饱和土的热-水力-力学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7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9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卢应发;吴延春;罗先启;;非饱和土中气体的一些力学特性[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刘文化;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及非饱和土本构关系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凌华;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河海大学;2006年
5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汪东林;非饱和土体变试验研究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帅;非饱和原状黄土三轴增湿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霍攀;两种应力路径的非饱和CH_3COOH污染土强度与变形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毛清志;石家庄地区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三轴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祁晓翔;杭州典型非饱和砂质粉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马璐;重庆地区极端气候对非饱和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黄明峰;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残积土边坡信息管理与风险评估系统构建[D];福州大学;2013年
8 陈志福;考虑吸力变化的非饱和高液限黏土—土工织物界面剪切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2年
9 姜小雷;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10 张婉;非饱和重塑黄土三轴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27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2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