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片岩损伤裂隙系统定量表征方法的适宜性

发布时间:2018-01-18 03:34

  本文关键词:片岩损伤裂隙系统定量表征方法的适宜性 出处:《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3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损伤 损伤检测技术 裂隙率 CT扫描 超声波


【摘要】:岩石损伤过程实质上是内部裂隙系统发育、扩展的过程,定量表征岩石裂隙率是间接获得岩石力学特性损伤劣化规律的关键。首先,通过冻融循环试验和压缩试验,得到武当群片岩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等力学参数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采用CT扫描和超声波测试方法,分别得到试样CT数与冻融循环次数、纵波波速与冻融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对CT数、纵波波速变化规律与力学参数变化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纵波波速与片岩力学参数相关性更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超声波更适合于测试微观损伤裂隙。研究结果对于岩石损伤裂隙系统定量化表征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Rock damage process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internal fractur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ock fracture rate is the key to indirectly obtain damage degradation law of rock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rough freeze-thaw cycle test and compression test,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elastic modulus and cohesion of Wudang schist are obt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and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The CT number of samples and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were obtained by CT scanning and ultrasonic te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locity of P-wave and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T number, variation law of P-wave velocity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wave velocity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chist is more significant. The main reason may be that ultrasonic wave is more suitable for testing micro-damage fracture, and the results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rock damage fracture system.
【作者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王章琼,晏鄂川.片岩损伤裂隙系统定量表征方法的适宜性[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17(31):17—22Wang Zhangqiong,Yan EChuan.Suitability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for schist damage fracture system[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7,1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瑞东;刘红彬;王建强;鞠杨;;岩石损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岩矿测试;2007年01期

2 龚囱;曲文峰;行鹏飞;赵奎;;岩石损伤理论研究进展[J];铜业工程;2011年01期

3 曹文贵;张升;赵明华;;软化与硬化特性转化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4 高玮;汪磊;杨大勇;;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损伤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5 李树春;许江;王鸿;唐晓军;车轫;;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确定的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6 张磊;黄正均;王爱霞;;用电阻率评价岩石损伤状态试验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年03期

7 蒋维;邓建;;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岩石损伤统计分析方法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徐士良;;基于滑动裂纹模型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孙倩;艾军;;基于能量耗散的岩石损伤破坏数值模拟[J];山西建筑;2013年33期

10 刘洋;赵明阶;;岩石损伤本构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友锋;蔡美峰;;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初步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王鹏;彭瑞东;马晓峰;;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特性的实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光泉;席道瑛;陈德华;;一种岩石损伤本构方程[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谢卫红;李顺才;肖永红;;温度对岩石损伤和变形破坏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5 于广明;潘永战;王国艳;;岩石损伤协同特征分析[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彭永伟;梁冰;;水化学作用对岩石损伤的实验研究[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7 张慧梅;杨更社;;冻融条件下岩石损伤劣化及抗拉特性实验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更社;刘慧;彭丽娟;刘新军;;基于CT图像处理技术的岩石损伤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薛云亮;李庶林;徐宏斌;林峰;;考虑残余强度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肖毓祥;宋新民;张爱卿;杨生榛;;火成岩油藏裂缝定量表征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丹;砂体连通性定量表征及油气运移路径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吴天林;翡翠绿色的定量表征及对市场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梁天成;利用重复加载进行岩石损伤评价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杨大勇;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损伤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08年

5 吴志琴;冻融循环作用对粉质粘土抗剪强度指标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廖志毅;刀具冲击作用下岩石损伤破坏过程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吴翩;典型改良土的长期力学性能研究[D];三峡大学;2014年

8 张欣燕;Fe对天然水晶黄色贡献的定量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雷利娜;冻融岩石损伤特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10 方振;温度—应力—化学(TMC)耦合条件下岩石损伤模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9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39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d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