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建筑理论影响下的设计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礼堂为例
本文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理论影响下的设计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礼堂为例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西方学院派古典建筑研究的素养与背景是形成梁思成建筑理论观的一个方面。在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及其特征之后,梁思成相继提出了建筑文法、词汇以及建筑转译理论,这些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形式建筑的创作要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文章从梁思成提出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结合建筑的具体特征与形式展开论述,认为建成于1955年的广西民族大学礼堂就是典型例证之一,并对梁思成"民族形式"建筑思想做出评价。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accomplishment and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western academic school , Liang Sicheng ' s theory of building theory is formed . After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 Liang Sicheng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grammar , vocabulary and building translation . These all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TU242
【正文快照】: 一、梁思成民族形式建筑理论研究的梳理及提出“民族形式”建筑的提法或可继续讨论,但对于近现代的中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它确是对建筑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1]一方面所谓主流建筑要反映主流文化,它不得不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要求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诸葛净;;断裂或延续:历史、设计、理论——1980年前后《建筑学报》中“民族形式”讨论的回顾与反思[J];建筑学报;2014年Z1期
2 赖德霖;;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J];建筑师;2009年06期
3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徵[J];建筑学报;195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伏虎;;民族形式建筑理论影响下的设计实践——以广西民族大学礼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2 李华;邵星宇;;从“依图组合”到“案图效形”——从《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看一种中国建筑设计观念[J];建筑学报;2016年11期
3 吴志宏;吴雨桐;;从民族形式到跨文化表达:云南地域建筑创作演变的脉络[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4 李文潇;;建筑“文法”表达——以合肥万达茂项目立面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6年08期
5 王骏阳;;“建构”与“营造”观念之再思——兼论对梁思成、林徽因建筑思想的研究和评价[J];建筑师;2016年03期
6 王骏阳;;“建构”与“营造”[J];城市建筑;2016年10期
7 冯江;;变脸 新中国的现代建筑与意识形态的空窗[J];时代建筑;2015年05期
8 潘鲁生;殷波;;2014年度设计艺术研究综述[J];美苑;2015年04期
9 王伟;;掺石粉改性仿木构件研究[J];建材世界;2015年04期
10 翟睿;;从形式到本体:中国建筑传统性探索的回顾与反思[J];美苑;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大庆;;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 个人探索与时代特征[J];时代建筑;2012年04期
2 赖德霖;;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J];建筑师;2009年01期
3 邹德侬;张向炜;戴路;;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探索[J];时代建筑;2007年05期
4 肖毅强;施亮;;夏昌世的创作思想及其对岭南现代建筑的影响[J];时代建筑;2007年05期
5 罗小未,李德华;原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工程系,1942-1952[J];时代建筑;2004年06期
6 钱锋;同济现代建筑思想的渊源与早期发展[J];时代建筑;2004年06期
7 徐苏斌;中国的“新”古典主义——及由此所想到的[J];建筑学报;1989年08期
8 李传义;;武汉大学校园初创规划及建筑[J];华中建筑;1987年02期
9 李敏泉;中国建筑空间环境的渗透机理[J];建筑学报;1986年04期
10 葛如亮;从创作实践谈创作之源[J];建筑学报;198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社会进步与建筑发展关系的初识[J];安徽建筑;2000年01期
2 余卓群;建筑理论研究的困惑[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3 张钦楠;试论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1年08期
4 余卓群;建筑理论之走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5 张伟,庄惟敏;论建筑理论研究中的简单化错误[J];建筑学报;2002年10期
6 余卓群;关于建筑理论框架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年11期
7 邹德侬,赵建波,刘丛红;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J];建筑学报;2002年12期
8 汪之力 ,邵华玉;加强建筑理论的学术交流与评论[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9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J];建筑学报;2004年01期
10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原则[J];工程质量;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钦楠;;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程远;;在和合中寻求发展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和特色——对建筑及其文化发展的思考[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郭春燕;卫大可;;多元化背景下建筑形式与结构的关系[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璇;王媛媛;;浅谈建筑的蜕变[A];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C];2012年
5 胡卫华;;浅谈建筑与建筑的文化涵意[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张晓辉;欧阳文;;浅谈建筑趋同与地域性的关系[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似赞;;历史告诉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分析与展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8 刘丹;;用哲学观点看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趋同与多样性探颐[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瑞;;建筑与古典精神[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10 佟裕哲;;中国地景建筑理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孟潮 教援级高级建筑师;建筑理论的起点和终点[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高小琳;从建筑空间到生存尺度[N];甘肃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牛建宏;建筑理论的建设迫在眉睫[N];中国建设报;2005年
4 王强;交响乐格式与建筑理论[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5 吴耀东;建筑需要遵从规则[N];广东建设报;2006年
6 王贵祥;涵盖西方两千多年哲学范畴史与建筑理论史的理论专著[N];中国建设报;2007年
7 宋元;汇集世界建筑理论经典著作[N];中国建设报;2007年
8 王彬;旅欧随笔之现代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7年
9 钱厚琦;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成立[N];中国建设报;2008年
10 郭关朝 刘寿江 陈胜利;天津市绿色建筑专委会成立[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4 吴尧;澳门近代晚期建筑转型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王发堂;建筑艺术鉴赏原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7 杨健;论西方建筑理论史中关于法则问题的研究方法[D];重庆大学;2008年
8 范东晖;建筑·审美·现代性[D];天津大学;2007年
9 熊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沈源;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元;三圈理论视角下的辽宁省绿色建筑政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解甘;建筑胜景的营造[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巧雯;开放建筑理论导向的建筑装配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张航;基于文脉保护的建筑拆解及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煈池;现象学于旧建筑更新中“新旧”共生模式设计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马源鸿;建筑语境塑造视阈下的结构表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黄斌;基于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穆童;建筑的消融性表达[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邵东;绿色建筑推进过程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耿澎;从地景到地境—关于建筑情境化的探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39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3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