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坡地坡度对高层建筑风压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雷暴冲击风 坡地坡度 高层建筑 风压分布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探讨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山地不同坡度角对于高层建筑表面风荷载的影响,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冲击射流装置进行风洞试验,对同一高层建筑在平地及不同坡度角的山地等多种地形下表面风压的分布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并借助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试验工况进行了模拟和补充,分析了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平地地形、坡地地形下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特性以及起坡角度对建筑风荷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地时,不同径向位置处高层建筑各层阻力系数分布沿高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层阻力系数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径向距离由射流喷口直径的1.0倍变化到3.0倍的过程中,层平均阻力系数最大值由1.3减小到0.3;坡地时,高层建筑迎风面的风压值与山地坡度角的增加呈负相关,极值风压所在高度同样随着起坡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从平地到90°坡地,极值风压系数减小幅度达到0.7以上,极值风压出现的高度由建筑物高度的1/4处降低到建筑物底部附近.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lope angles on the wind load on the surface of high-rise building under the action of thunderstorm, 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the wind tunnel test was carried out with impinging jet devic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press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same high-rise building under different terrain, such as flat land and mountain with different slope angles, a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With the help of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oftware FLUENT,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re simulated and supplemented, and the flat terrain under the impact of thunderstorm i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the surface of high-rise buildings and the influence of slope rise angle on the wind load characteristics under slope terrai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stance coefficient of high-rise building at different radial positions has the same variation law along the height, and the layer resistance coeffici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adial distance. When the radial distance changes from 1.0 times of the jet nozzle diameter to 3.0 times, the maximum layer average drag coefficient decreases from 1.3 to 0.3. When the slope is on the slope, the wind pressure on the upwind surfac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ountain slope angle, and the height of the extreme wind pressur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lope rise angle. From flat land to 90 掳slope, the extreme wind pressure coefficient decreases by more than 0.7, and the height of extreme wind pressure decreases from 1/4 of the height of the building to near the bottom of the building.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537)
【分类号】:TU973.213
【正文快照】: 400045)雷暴冲击风因其发生频率高和破坏力强,越来越受到工程界人士的关注.尽管大量研究[1-3]已表明雷暴冲击风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强风类型,但目前各国风荷载规范大多未考虑这种强风类型.在第七届亚太风工程会议上,Holmes[4]、Choi[5]、和Kareem[6]等当今著名的风工程学者都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作勇;高层建筑有了新能源[J];华中建筑;2000年01期
2 李阎魁;高层建筑的发展研究与展望——兼论现代高层建筑在上海的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3 聂凤兰;世界级高层建筑排行榜[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年05期
4 ;上海高层建筑知多少[J];制冷技术;2003年04期
5 刘子泉;;加强高层建筑在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J];广东科技;2006年05期
6 ;中国大陆2004年底已建成的150m以上的高层建筑统计[J];建筑结构;2006年04期
7 霍昌盛;曾智勇;;高层建筑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6期
8 王传恒;陈倩;李家涛;;浅谈高层建筑发展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9 徐静;;浅谈高层建筑与城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10 白洋;王宏;;浅谈高层建筑的发展与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君;王伟;;高层建筑问题探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 颜凯;刘超;杨树;;高层建筑后期施工的难点及对策[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上)[C];2007年
3 杜希;谢春龙;;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在高层建筑灭火救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孙磊;;高层建筑的水暖施工问题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王坤亮;张帅;魏翌伟;;关于高层建筑火场供水的几点思考[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郑连盛;刘建;韩辉;;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展望[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2008年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施工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金鸣;张琦;;论高层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8 史文海;李正农;;松软基础上几幢高层建筑振动特性测试[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邓永旗;金明;;解决高层建筑结构差异沉降的方法[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怀明;;浅谈加强对珠海市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A];2012年广东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选[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新政;和田高层建筑与去年相比明显增加[N];和田日报(汉);2010年
2 武永清;省城高层建筑数量成了一笔糊涂账[N];太原日报;2010年
3 马继锋;高层建筑:赤峰城市发展的划时代标志[N];赤峰日报;2007年
4 苏萍 杨俊媛;高层建筑的关键在于基础[N];红河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维敏;发展高层建筑是城市的必由之路[N];中华建筑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王敏娜;高层建筑将逾万座超高层即刻破百[N];辽宁日报;2011年
7 龙翔;透过高层建筑看地域性[N];建筑时报;2013年
8 贾中山;北京高层建筑应急装备标准化试水[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3年
9 吴建强 方辉;高层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与探讨[N];中华建筑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陈园园;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难题待解[N];中国建设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亚林;基于风洞试验的高层建筑动力荷载响应相关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覃力;日本高层建筑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刘刚;气动发射式高层建筑灭火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姜利勇;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颜桂云;地震、风激励作用下高层建筑振动控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申建红;强风作用下高层建筑风场实测及模态参数识别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7 杜轲;强震下高层建筑反应模拟方法研究及其平台开发[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8 郑朝荣;高层建筑风荷载吸/吹气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董安正;高层建筑结构抗风可靠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10 宋德传;多高层建筑结构组合控制理论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199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明增;高层建筑的开放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邵树琴;高层建筑提高施工效率方法的理论性分析[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3 牛培培;某带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4 王新;运动龙卷风冲击高层建筑数值模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梁倩;高层建筑对城市中心区空间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
6 范士阔;某回字形平面带桁架且超长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王浩宇;高层建筑中LOFT楼层设计关键问题研究和实践[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8 邓旭;某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伟;合肥市某高层建筑在动荷载作用下力学特性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10 裴景希;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成本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63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63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