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与饱和黄土统一性动力响应机制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黄土 饱和 非饱和 动荷载 响应机制 室内试验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动荷载作用下,非饱和与饱和天然黄土在直观表现上显著不同,前者以震陷(动残余应变)为特征,后者则表现为液化现象.基于室内静(动)三轴试验、土水特征曲线测试,结合天然黄土的水、气两相在固相介质中的渗透性,研究固、水、气三相介质控制黄土应力响应过程的差异性作用,揭示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与液化在动力响应机制上的统一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载过程中,加载应力与残余变形、残余变形与孔隙压力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加载应力与孔隙压力的对应量值;相较固相介质响应外部荷载作用的变形过程,水、气两相的响应明显具有受限于固相介质变形的特征;固相介质的受载变形和水、气两相介质的低渗透性,是黄土动力响应过程中孔隙压力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非饱和与饱和黄土在直观现象上的差异,与水、气相在渗透性与可压缩性方面的显著差别密切关联.
[Abstract]:Under dynamic load, unsaturated and saturated natural loes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in visual performance, the former is characterized by earthquake subsidence (dynamic residual strain), while the latter is liquefaction, based on indoor static (dynamic) triaxial test.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test, combined with the permeability of natural loess water and gas in solid medium, studied the difference of stress response process controlled by solid, water and gas three-phase medium. This paper reveals the unity of dynamic residual strain and liquefaction of natural loess in dynamic response mechanis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loading stress and residual deformation, residual deformation and pore pressure in different loading processe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loading stress and pore pressure; Compared with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solid medium responding to external load, the response of water and gas phases is obviously limited by the deformation of solid medium. The loading deformation of solid medium and the low permeability of water-gas two-phase medium are the decisive factors for the increase of pore pressure in the dynamic response process of lo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nsaturated loess and saturated lo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permeability and compressibility of water and gas phase.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甘肃省)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IESLZ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9186)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145RJZA152)
【分类号】:TU444
【正文快照】: 黄土属于一类第四纪沉积物黄土沉积时的地质营力、生成环境和物质来源等独特要素,形成了黄土多孔隙、弱胶结的显著结构特征[231.黄土结构特性使黄土表现出特有的工程地质特征与力学性质'在相关研究领域内黄土被归类为一种特殊土.现场考察和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1:黄土极易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二届全国非饱和土学术研讨会纪要[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2 吴礼舟;黄润秋;;一维非饱和土热-湿耦合的数值解[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4期
3 杨代泉;沈珠江;;非饱和土一维广义固结的数值计算[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1年04期
4 王钊;;《非饱和土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论会[J];土工基础;1992年01期
5 王永胜 ,谢定义 ,郭庆国;非饱和土中气体的运动特性与渗气系数的测定[J];西北水电;1993年01期
6 毛尚之;非饱和土吸力控制的渗析技术[J];工程勘察;2000年06期
7 陈正汉,卢再华,朱元青;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1年05期
8 张引科,昝会萍,黄义;非饱和土的渗透函数方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李兆平,张弥,赵慧丽;含水量的变化对非饱和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04期
10 武文华,李锡夔;非饱和土的热-水力-力学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7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9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卢应发;吴延春;罗先启;;非饱和土中气体的一些力学特性[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李纪伟;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理论分析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凌华;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河海大学;2006年
5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汪东林;非饱和土体变试验研究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帅;非饱和原状黄土三轴增湿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黄明峰;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残积土边坡信息管理与风险评估系统构建[D];福州大学;2013年
4 陈志福;考虑吸力变化的非饱和高液限黏土—土工织物界面剪切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2年
5 姜小雷;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6 秦小明;基于细观破损原理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季李通;非饱和土强度与非线性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胡记磊;非饱和土渗透数值计算及模拟公式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10 邓猛;考虑气相硬化影响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5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6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