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橡胶粒隔震垫层1:8框架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村镇建筑 砂-橡胶粒垫层 振动台 地震波 模型试验 出处:《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地震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且具有毁灭性的突发式自然灾害,目前,人类对地震震源机制以及地震监测研究还不完善,难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因此,预防地震、抗震减灾成为地震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处于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西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1]。历史资料显示,在过去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浙江省和江西省之外,绝大部分地区都遭受过地震的危害。结合最近几次大地震,如汶川、玉树等大地震的震害和经验,地震对经济较为落后广大村镇地区房屋的破坏尤为严重。为此研究一种针对村镇建筑,取材广泛、经济适用、操作可行的隔震措施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抗震措施是通过提高建筑结构自身材料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以抵抗地震,来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引用,出现了各种新型隔减震措施。本文针对我国广大村镇低矮房屋,提出一种取材广泛、经济适用、操作可行的隔震材料,在建筑物地基和基础之间铺着一定厚度的砂-橡胶粒隔震垫层,地震时,剪切变形主要发生在垫层部分,消耗吸收地震能量[2],减少上部结构所能接收到的地震能量,为此进行了 1:8框架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振动台试验表明,在地震发生时,模型基础与砂-橡胶粒隔震垫层有很明显的相对滑动位移,地震波在0.1~0.4g时减震效果明显,有效改善了结构的动力特性,这表明砂-橡胶粒隔震垫层阻碍了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因而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垫层位于地基和建筑物基础之间,施工简单,且成本较低。本文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砂-橡胶粒隔震垫层在不同强度地震波下的滑移隔震效果,对今后在工程上推广使用砂-橡胶粒隔震垫层提供一定的依据。
[Abstract]:The earthquake is endangering the safety of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and has the sudden natural disasters, destruction of human at present,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and earthquake monitoring research is still not perfect, 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therefore, the prevention of earthquake, earthquake disaster earthquake workers become an urgent task. Geographically, China in between and the Mediterranean - Himalaya earthquake belt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eismic belt, is an earthquake prone country [1]. historical data show that in the past four thousand years, in addition to Zhejiang province and Jiangxi Province, most regions have suffered from earthquake hazards. Combined with the recent earthquakes, such as Wenchuan, Yushu large earthquake damage and earthquake on the econom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vast rural area housing damage is particularly seriou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for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widespread, affordable, operati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solation measures is higher. The traditional seismic measures is to improve building structure materials through strength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ability to resist earthquake, to ensure the seismic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continue to refer to the new technology, the emergence of a variety of new type damp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our village low rise buildings, put forward a kind of widespread, affordable, practical isolation material, between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and foundation with a certain thickness of sand cushion isolation rubber particle, earthquake, shear deformation mainly occurred in the cushion part, absorb seismic energy consumption [2], reduce the seismic energy of upper structure can be received. The 1:8 frame structure model shaking table test was performed. Shaking tabl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the model foundation and sand cushion isolation rubber particle has obvious phase of sliding displacement, The seismic wave in 0.1 ~ 0.4g when the damping effect is obviou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and cushion isolation rubber particle hinders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uperstructure, thus has the damping effect of the cushion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ound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simple construction, and low cos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sliding effect of sand cushion isolation of rubber particles in different intensity of earthquake wave, to promote the use of sand cushion isolation rubber particles provide a basis in engineering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3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增权;;建筑有隔震 地动房不摇[J];建筑工人;2001年05期
2 孙作玉,王晖;地震激励下非线性结构的隔震换能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3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换能效率及振动控制效果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4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5 程树良;王焕定;孙作玉;;隔震换能系统换能效果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6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7 徐茂义;;隔震新技术在某办公楼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08期
8 孙玉达;曹新飞;;橡胶隔震垫技术在北京西单大悦城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08期
9 吴保平;陈晶;;隔震:让家变得更安全——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记略[J];建筑;2008年16期
10 赵思强;杨志文;;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3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迟妍玮;“弹簧隔震”,,托稳不倒的大楼[N];工人日报;2013年
7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冰;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林树潮;LNG储罐变曲率摩擦摆隔震与罐壳结构预应力施工仿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3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7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10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玲;三维复合摩擦摆隔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恒;带托柱转换梁结构层间隔震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潘响铃;核电厂多级隔震地震响应及参数分析[D];上海大学;2015年
4 刘永彬;超大型冷却塔结构隔震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5 田宇;结构基于隔震与被动减震的实验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赵扬;配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自复位隔震桥墩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张杰;基于摇摆隔震的桩基础拟静力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8 马秋圆;带有橡胶支座的某超限钢框架结构隔震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王盼;隔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10 李喜庆;基于周期性隔震基础的结构减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93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93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