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水源地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云蒙湖为例

发布时间:2018-02-16 17:05

  本文关键词: 水源地 生态补偿 效益评价 云蒙湖 可持续发展 出处:《农业经济问题》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水源地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价是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补偿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确定合理补偿标准的重要参考。本文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制定了水源地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共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15个评价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等对山东省云蒙湖生态补偿效益进行了货币价值核算。云蒙湖生态补偿实施后增加生态效益10649.75万元,经济效益7718.59万元,社会效益5603.18万元,综合效益显著,但也存在教育、旅游等效益不明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加不均衡等问题。今后应注重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经济社会带动作用,增强与农户的互动、实行差异化补偿,延长生态补偿期限促进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发展。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water source area is the key to mak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cientifically and ensuring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water source is established, which includes 15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ecological benefit,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and the method of market value is used. The shadow engineering method has carried on the monetary value accounting to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enefit of Yunmeng Lake in Shandong Provinc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Yunmeng Lake, the ecological benefit is increased by one hundred and six million four hundred and ninety-seven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yuan,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seventy-seven million one hundred and eighty-five thousand and nine hundred yuan, the social benefit is fifty-six million thirty-one thousand and eight hundred yuan, and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is remarkabl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education and tourism are not obvious,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are not balanced.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ol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water source, enhance the interaction with farmers, and implement differential compensation. Prolonging the perio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sourc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配套政策研究”(编号:14BJY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流域生态补偿量的测算及补偿方式优化”(编号:13YJA790025)
【分类号】:TU991.15;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柱;;生态补偿:给社会公平一个推手[J];环境;2005年04期

2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3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郭朝先;汪晓春;刘荣霞;;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4 肖爱;;对西部生态补偿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施雪;宋豫秦;杨姝影;;生态增益补偿问题探讨——对东西部生态补偿争议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6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7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8 陶克菲;;生态补偿,协调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杠杆[J];环境教育;2007年08期

9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10 张翼飞;陈红敏;李瑾;;应用意愿价值评估法,科学制订生态补偿标准[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5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刘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6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516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6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