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T形加劲肋设计方法

发布时间:2018-03-11 08:40

  本文选题: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切入点:T形加劲肋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钢板弹性屈曲理论,提出了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内设置T形加劲肋的技术措施和设计方法。对于板件宽厚比较大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沿钢管壁纵向设置T形加劲肋,由于T形加劲肋翼缘部分包裹于混凝土内部,充分发挥加劲肋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性能,改善钢管壁局部屈曲性能。采用能量法并考虑内部混凝土对钢管壁的侧向支撑作用,基于均匀受压四边固支板简化计算模型,推导了内设置T形加劲肋的柱壁板件临界应力计算公式。通过控制钢管壁全截面有效,并考虑加劲肋界限刚度比影响,提出了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T形加劲肋刚度限值要求。结果表明:T形加劲肋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显著改善了钢管壁的局部屈曲性能;对于大宽厚比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通过合理设计T形加劲肋,仍可使钢管壁全截面有效,即先发生屈服而不是局部屈曲。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elastic buckling of steel plate, the technical measures and design methods of installing T-shaped stiffeners in rectang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rectang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with large plate width and thickness, T-shaped stiffeners are arranged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steel tube wall. Because the flange of T-shaped stiffener is partially wrapped in the concrete, the joint performance of stiffener and concrete can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o improve the local buckl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pipe wall. The energy method is adopted and the lateral bracing effect of the inner concrete on the steel tube wall is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odel of uniform compression four-sided clamped plate,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critical stress of column slabs with T-stiffened ribs is derived. By controlling the full section of the steel pipe wall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the stiffness ratio of stiffened ribs, The stiffness limit requirements of T-shaped stiffeners for concrete filled rectangular steel tubular columns a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joint work of the T-shaped stiffeners and concrete improves the local buckl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tube wall significantly, and for the rectang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 with large width-thickness ratio, Through the rational design of T-stiffened ribs, the full section of the steel pipe wall can still be effective, that is to say, yield rather than local buckling occurs first.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深圳宝能投资集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715012)
【分类号】:TU39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才;;关于焊接梁加劲肋的合理布置[J];建筑结构;1979年06期

2 王世才;;焊接梁加劲肋的合理布置[J];建筑结构;1980年06期

3 李文岭,何保康;帽形中间加劲肋纯压作用下加劲性能的有限条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潘慧敏;;垂直加劲肋方钢管柱-H梁节点加劲肋的设计[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刘跃伟;周洪彬;;加劲肋尺寸对垂直加劲肋方钢管柱-H梁节点的影响[J];钢结构;2006年06期

6 宛海沫;顾强;;薄腹板梁横向加劲肋设计问题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6年06期

7 王士奇;;关于加劲肋设置的讨论[J];工业建筑;2007年05期

8 曹磊;樊江;;冷成型钢截面加劲肋不同下承载力对比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年02期

9 李旺丰;;跨中横向加劲肋对箱梁底板受力性能的影响[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吴海洋;韩根伟;;工形截面钢梁的扭转加劲肋[J];四川建筑;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长亮;于旭光;韩斌;;加劲肋对钢板深梁内填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2 曹平周;;考虑加劲肋对承载力影响时焊接钢梁的设计[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3 潘宏;杨晓东;董磊磊;;T型加劲肋加强的梁柱节点开裂机理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成;曹平周;;组合梁横向加劲肋间距的简捷计算法[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马倩;施旭栋;王晓毅;王洁;蒋秀根;;加劲肋布置方式对钢柱脚刚度影响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靳猛;宋杰;周学军;;工字型组合梁腹板加劲肋间距的简化计算[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于茹;郭成喜;栗增欣;;槽钢加劲肋在梁柱连接中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之峰;曹现雷;周学军;;梁柱节点区柱腹板的宽厚比验算及加劲肋设置[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伟;许钧陶;;T形件连接节点研究[A];第二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玉;郑廷银;;有顶底角钢加劲肋的腹板双角钢顶底角钢连接的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彭在美 刘建伟;方矩形钢管应用前景评判[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宛海沫;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黎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徐娜;设置传力构件的大截面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静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国超;现代竹结构钢套外露式柱脚承载性能数值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蒋丹;加劲肋布置方式对刚接柱脚力学性能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毋菲菲;落地式钢板筒仓竖向加劲肋在粮食荷载作用下稳定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远征;大尺寸箱型K节点极限承载力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申晋益;焊接实腹式工字钢梁腹板斜向加劲肋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6 宋启明;采用外加劲肋加固圆钢管节点的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7 朱正敏;T型加劲肋对大宽厚比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管壁屈曲的影响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8 吴海洋;加劲肋对工字形钢梁稳定承载力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文岭;帽形中间加劲肋的加劲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宛海沫;薄腹板工形梁横向加劲肋的性能及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7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597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c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