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梁与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柱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17:51

  本文选题:预应力混凝土 切入点:装配整体式框架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梁与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柱端板螺栓连接节点形式,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进行了6个装配式预应力中间节点试件和1个现浇节点试件的对比试验,得到了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刚度退化以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指标,确定了该新型装配式梁-柱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梁与高强钢筋约束混凝土柱端板螺栓连接节点试件均实现了"强柱弱梁"的设计目标。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抗震性能良好,研究成果可为预制装配式框架在地震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new type of bolted connection joint between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 and high strength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end slab is proposed, which is subjected to low cycle repeated horizontal load. A comparative test of 6 prestressing intermediate node specimens and 1 cast-in-situ joint specimen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seismic indexes such as failure pattern, hysteretic curve, skeleton curve, ductility coefficient,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were obtained, such as the failure pattern, the hysteretic curve, the skeleton curve, the ductility coefficient,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The aseismic behavior of the new prefabricated beam-column connection is determ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type of fully assembled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and bolted joints of high strength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have achieved the design goal of "strong columns and weak beams". The hysteretic curves of the specimens are full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s goo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efabricated frame in earthquake area.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新乡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6120110004) 河北省地方科技项目(20111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8419)
【分类号】: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建兵;郭正兴;管东芝;;新型预制装配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施工技术;2014年22期

2 薛伟辰;杨新磊;王蕴;窦祖融;;现浇柱叠合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6期

3 柳炳康,张瑜中,晋哲锋,施法科,昌献峰;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接合部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02期

4 赵斌,吕西林,刘海峰;预制高强混凝土结构后浇整体式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小农;裴进玉;李国强;宫海;于孟同;;预制混凝土梁端预埋槽钢节点承载性能数值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7年01期

2 赵作周;韩文龙;钱稼茹;刘时伟;王悦媛;;梁纵筋锚固板锚固装配整体式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12期

3 廖显东;胡翔;马荣全;苗冬梅;薛伟辰;;高轴压比装配整体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年10期

4 韩建强;裴亚晖;于源源;;不同预压应力下附加阻尼器的装配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6年04期

5 程东辉;田晔环;许鹏程;;纯干装配式混凝土节点性能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2016年24期

6 李文华;张华;;PC框架结构梁柱节点连接方式的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6年04期

7 龚纯;;基于ABAQUS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柱连接部位置的优化[J];四川建材;2016年04期

8 吴迪;;装配式建筑节点连接方式研究综述[J];中外建筑;2016年08期

9 牛培源;胡翔;陈培良;王华杰;薛伟辰;;自复位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进展[J];建筑施工;2016年05期

10 管东芝;郭正兴;于建兵;杨森;;钢绞线锚入式预制砼框架节点构造及试验[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正兴;;新型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规模推广应用的思考[J];施工技术;2014年01期

2 肖绪文;冯大阔;;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现状分析及推进建议[J];施工技术;2013年01期

3 陆建忠;郭正兴;董年才;朱张峰;;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施工技术;2011年11期

4 郭正兴;董年才;朱张峰;;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墙板节点抗震性能仿真分析[J];施工技术;2011年11期

5 张希黔;林琳;王军;;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J];施工技术;2011年08期

6 薛伟辰;杨云俊;窦祖融;王蕴;;钢筋混凝土T型叠合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6期

7 王有为;;中国绿色施工解析[J];施工技术;2008年06期

8 范力;吕西林;赵斌;;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J];结构工程师;2007年04期

9 赵斌,吕西林,刘丽珍;全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10 林宗凡,E.I.Sagan,M.E.Kreger;装配式抗震框架延性节点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武谷;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的预防及处理[J];桥梁建设;2003年S1期

2 唐诗明;目前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存在的问题[J];铁道建筑;1989年03期

3 赵付安;;谈加大预应力混凝土梁跨度的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年03期

4 孟庆伶;早期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调查[J];铁道建筑;2001年11期

5 沈柏臣,赵治冶,王丽华;预应力混凝土梁鉴定试验及其结果判定[J];铁道建筑;2002年08期

6 邱文亮,姜萌;部分约束预应力混凝土梁分析[J];世界桥梁;2002年04期

7 张战冰,刘伟;如何治理T型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纹[J];吉林建材;2002年04期

8 畅君文,贾辉,姜丽霞;某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事故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05期

9 钱卫;胡世德;薛伟辰;;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长期变形计算[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年06期

10 申健;张志国;;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玉兰;;预应力混凝土梁静载弯曲抗裂试验设备的改进[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2 尚仁杰;张强;周建锋;曾昭波;;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强度试验研究[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继锋;马新峰;;超长无黏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质量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4 李亮平;林清;周成昀;刘泽宇;罗道荣;陈小佳;张谢东;;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的挠度预控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5 郭晓辉;张新乐;曹海;李砚召;;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6 甘敢;;碎石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中小桥梁中的简便应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7 袁建力;朱烨;胡德虎;;预应力混凝土梁弯矩—曲率基本曲线的简捷算法[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郑文忠;谭军;解恒燕;王英;;带过渡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方法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熊辉霞;张耀庭;司马玉洲;;基于损伤理论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弹性模量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10 叶见曙;鞠金荧;吴文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拓宽的若干问题探讨[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少伟;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瑞鸽;全预应力混凝土梁动力性能研究及有效预应力识别[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肖峗;预应力混凝土梁超载疲劳刚度退化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谭军;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刘灿;横向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及预应力损失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进洲;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疲劳力学行为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7 张利梅;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延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权集;大跨度预应力砼梁设计分析及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李昊;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数值摸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3 李龙斌;冲击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4 美多泽卓;双作用预应力混凝土梁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周博;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刚度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刘猛;先压法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载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袁丽莉;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参数评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乔墩;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原理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9 程守玉;冲击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张国印;后压法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99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599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6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