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本文选题:城市空间形态 切入点:分区 出处:《城市规划》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降速-提质"转型对于空间形态的品质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分区以街坊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为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在调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更有效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空间形态的逻辑体系,从空间内在机理入手,阐述其公益性、经济性和美学性的价值导向和城市空间表征,并剖析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要素,揭示了空间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步建构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框架,进而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的方法体系,建立空间形态的结构骨架与外在意向的整体控制框架,从基于公益性的空间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性的设计修正、基于操作性的控制管理等方面,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与方法。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decreasing speed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form. This paper provides rational support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form at the overall level, promotes the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form, and plays a more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role in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logical system of spatial form, starts with the mechanism of spatial form, expound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urban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public welfare, economy and aesthetics, and analyzes the control elements of spatial form zoning.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patial form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control objectives, work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spatial form zoning, and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spatial form zoning.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system of urban spatial form zoning control, establishes the whole control frame of spatial form structure skeleton and external intention, and delimits the spatial bottom line based on public welfare. Based on the basic model of economy, the design modification based on aesthetics and the control management based on maneuver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urban spatial form partition.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8128)基于“人-地-业-能”大数据平台的城市空间形态时空演化与结构特征研究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文华,张立民,马赤宇,孙成仁,张茂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重塑[J];小城镇建设;2004年10期
2 蒋涤非;双尺度城市营造——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1期
3 张成币;;试论肇庆市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J];肇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韩林飞;俞剑光;;发展中的莫斯科——从文化视角看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4期
5 周毅刚;;明清佛山的城市空间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6年08期
6 阴新明;;阳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05期
7 王金江;戴淑虹;;济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影响要素分析[J];规划师;2007年S1期
8 樊家龙;;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芜湖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6期
9 张金生;郭立伟;;大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10 苏静;;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以山东潍坊市为例[J];重庆建筑;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宽;殷效彩;王仁刚;;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优化机制——以青岛市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卢思佳;;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涤非;;双尺度城市营造——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4 陈群元;尹长林;;长沙城市空间形态合理模式特征与构建[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5 宋聚生;盛洁;;点、线、面城市空间形态划分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谢广靖;;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回顾、问题与对策[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黄军林;邓凌云;张鸿辉;陈健;;城市空间形态的句法构成成因机制变迁研究——以株洲市历届总规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煌;;汨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驱动机制研究[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9 黄军林;邓凌云;张鸿辉;;城市空间形态的句法构成成因机制变迁研究——以株洲市历届总规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群元;喻定权;邓凌云;;长沙城市空间形态动态预测系统研究初探——兼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与信息化[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英;城市空间形态维度的复杂循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李弦;基于空间句法的襄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丁娟;基于旅游产业驱动的黄山市主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4 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郭广东;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尹长林;长沙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动态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李炎;清代南阳“梅花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纪武;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芹;湘潭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陆涵;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与湖泊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阳丹;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道路交通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陈玉龙;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彭慧蕴;浪漫主义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初探[D];重庆大学;2012年
6 王雯;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7 崔海婕;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8 李雪姣;高速公路对沿线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9 张雯;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石珊珊;区域视角下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1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4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