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下部支承影响的柱面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机理及灾变控制研究
本文选题:网壳结构 切入点:支承结构 出处:《广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网壳结构是一种颇受国内外关注、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大跨空间结构形式。因其具有整体性能好、结构受力合理、覆盖跨度大、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建筑造型灵活优美等特点而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对网壳结构在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弹塑性地震响应、动力稳定性以及强震作用下网壳结构的失效机理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网壳结构自身开展的,以三向铰支或固定支座简化模拟网壳结构的支承情况。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网壳结构通过下部支承体系支承于地基上。因此,在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机理的研究中若不考虑支承结构对网壳结构失效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将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偏差。正是基于这些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考虑下部支承影响的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失效机理及灾变控制方法开展研究,这些内容具体包括:1、考虑支承刚度影响的网壳结构自振特性分析支承刚度是影响结构动力特性及强震失效特征的重要因素,自振特性是结构固有的特性,它对研究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失效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系统的分析了支承刚度对单层柱面网壳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大跨空间结构的支承结构形式非常丰富,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采用四种不同截面的钢柱作为代表研究其对自振特性的影响。首先,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网壳结构连同下部支承结构的整体分析模型,支承结构采用弹性材料假定,网壳结构杆件采用基于ABAQUS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的功能编制的考虑损伤累积的材料本构模型。其次,对不同支承刚度的单层柱面网壳结构的自振特性进行分析,分析不同截面钢柱对结构自振特性(自振频率、阵型等)的影响;最后,对单层柱面网壳结构自身参数(矢跨比、长宽比、屋面质量等)进行分析,考察其对整体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2、考虑支承影响的网壳结构强震失效机理研究本文采用动力增量分析方法(IDA)对考虑不同支承形式的网壳结构进行强震失效分析。首先,通过大规模的参数分析,总结了强支承和弱支承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两种失效模式。其次,本文分别对柱间无支撑和柱间设置普通支撑的单层柱面网壳开展强震失效分析,记录其在强震作用下的各项特征响应,获得了采用不同支承体系的网壳结构的失效特征;统计网壳结构失效时刻的各项特征响应,对网壳结构进行强震失效判别,得到网壳结构的损伤程度以及极限承载力。最后,通过系统的数值分析,全面考察了不同的网壳结构参数(矢跨比、长宽比、屋面荷载、初始几何缺陷等)对网壳结构强震失效特征响应及失效特征的影响规律。3、采用柱间防屈曲支撑的网壳结构灾变控制研究防屈曲支撑(BRB)作为一种新型的耗能减震支撑构件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的提高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本文通过设置柱间防屈曲支撑,对单层柱面网壳结构开展灾变控制研究。首先,将防屈曲支撑网壳结构体系在强震作用下的全过程特征响应分别与柱间无支撑、设置普通支撑的网壳结构的特征响应进行对比分析,阐述防屈曲支撑的减震机理及减震效果;其次,通过设置不同的防屈曲支撑设计参数,考察防屈曲支撑对网壳结构灾变控制的影响;并通过对典型算例的统计归纳,总结了设置不同防屈曲支撑的三种典型失效模式,并为防屈曲支撑合理设计参数的选取提供参考;最后,开展大规模的参数分析,系统考察防屈曲支撑设计参数以及结构参数对网壳结构强震失效特征的影响规律,考察了防屈曲支撑屈服强度、支承钢柱腹板高度、网壳结构矢跨比等结构参数对防屈曲支撑参数选取的影响,并提出了防屈曲支撑合理截面面积取值范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3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梅;郑文豪;胡琨;;余震对单层网壳结构动力损伤累积效应的影响分析[J];空间结构;2016年04期
2 支旭东;范峰;乔达;;超大跨网壳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复杂效应影响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年09期
3 喻莹;谭长波;金林;王钦华;朱兴一;;基于有限质点法的单层球面网壳强震作用下连续倒塌破坏研究[J];工程力学;2016年05期
4 徐强;马艳;王社良;;基于构件损伤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易损性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5年04期
5 吴长;王秀丽;周锟;;强震作用下K6型空腹球面网壳的动力失效分析[J];空间结构;2015年02期
6 聂桂波;戴君武;张辰啸;支旭东;;芦山地震中大跨空间结构主要破坏模式及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7 刘海卿;杨海东;;强震下智能隔震支座研制及恢复力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8 周海涛;张毅刚;吴金志;;强震下单层纵边支承柱面网壳连续倒塌模式及机理[J];空间结构;2015年01期
9 张文鑫;周云;;不同方案的防屈曲支撑框架的地震反应对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10 赵学斐;王曙光;杜东升;;高烈度区采用防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优化设计及抗震性能评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俊贤;吴斌;欧进萍;;一种新型全钢防屈曲支撑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妍;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及子结构试验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路维;K8型单层球面网壳非线性动力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2 李玉刚;大跨结构地震空间相关性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董伟强;双曲抛物面网壳结构动力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4 田俊;全钢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吴金妹;基于损伤的单层柱面网壳强震失效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2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4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