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西方研究中城市空间公共性的组成维度及“公共”与“私有”的界定特征

发布时间:2018-03-22 17:22

  本文选题:城市空间公共性 切入点:维度 出处:《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私有化"和"商品化"现象的出现,西方城市空间逐渐成为私人财产和公共领域的混合体。"公共"和"私有"的关系在西方城市空间中变得越来越复杂,决定城市空间公共性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系统、客观地评价城市空间的公共性,西方学者围绕"公共性"的构成维度展开了一系列讨论。通过归纳这些讨论,瓦尔纳和蒂耶斯德尔总结出西方研究中城市空间公共性的六个维度。本文基于对瓦尔纳和蒂耶斯德尔研究的补充和发展,提出城市空间公共性由八个维度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综述西方研究中这些维度"公共"和"私有"的界定特征,试图以此勾勒出当前西方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并为国内学者评价城市空间公共性提供可借鉴的标准和依据。
[Abstract]: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privat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Western urban spa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mixture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public dom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ex in western urban space.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publicity of urban space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divers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ublicity of urban space objec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Wester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around the dimension of "publicity". By summing up these discussions, Wallner and Tillesdale sum up the six dimensions of urban spatial publicity in western studies. Based on the sup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Wallner and Tiesdell's stud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urban spatial publicity consists of eight dimensions. On this basis, it summarize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dimensions "public" and "private" in western studies, and attempts to outline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 current wester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for domestic scholars to evaluate urban space publicity to provide reference standards and basis.
【作者单位】: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201306050026)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施文;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关于上海城市建筑的断想[J];时代建筑;2000年01期

2 赵明;榕树下的城市空间——析温州城市空间设计中的生态性、地域性和行为支持[J];建筑科学;2003年06期

3 万婷;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3期

4 周茂丽;试论城市空间美[J];艺术研究;2005年02期

5 张天新;从东京的车站看城市空间的"虚"与"实"[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3期

6 朱郁郁,孙娟,崔功豪;城市空间重组规律探索[J];规划师;2005年04期

7 亦文;;珠海编制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19期

8 刘欢;;小城镇城市空间的演变趋势及发展策略[J];山西建筑;2006年11期

9 邓奕;吉田友彦;金锦顺;;从韩国首都的称谓看城市空间的演变[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4期

10 胡京京;李磊;;城市空间结构解析——以绍兴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世键;张京祥;;基于动态模型的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分析[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金莲;朱忠东;龚迪嘉;;长沙文化产业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时匡;;城市空间的塑造[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董力三;;城市空间的新研究领域:城市文化空间——以长沙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碧;林涛;;城市空间成长与演化的机制研究——以上海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周金莲;朱忠东;龚迪嘉;;长沙文化产业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黎斌;;尺度调整背景下城市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原因、机制、后果与规划引导——以南方F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赵学彬;;空间风险:社会多元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永坚;;城市空间基础信息系统与网络GIS技术探讨[A];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第十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王代容;曾奕东;廖飞雄;;华南城市空间绿化的应用与发展[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八设计所8-A-2室主任 刘淼;刘淼:承接城市空间的延续[N];中华建筑报;2012年

2 王瑾瑾;城市空间与心灵建构的有机关联[N];学习时报;2012年

3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杨晓星 通讯员 张姝;市政协昨视察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N];青岛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王曦;城市空间中的基因遗传与创新[N];中华建筑报;2013年

5 王洁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博士;关于“淮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几点体会[N];淮南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董馨 通讯员 刘淑燕;把更多城市空间还给市民[N];长春日报;2010年

7 全国政协常委 冯骥才;让美成为城市空间的胜利者[N];人民政协报;2014年

8 李震;省高品质城市空间等示范项目评选揭晓[N];宜兴日报;2011年

9 记者 廖巍巍;《城市总规》“画”出未来黄石[N];黄石日报;2013年

10 记者 肖畅 肖纯;多样性:城市空间的现代美学[N];长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X;城市空间的层进阅读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黄瓴;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聂蕊;基于可持续减灾的御灾性城市空间体系构建和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蔡良娃;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吴端;针对城市主题事件的城市空间导视系统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代娟;基于SLEUTH模型的区域空间演变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9 胡华;夜态城市[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勇;城市空间的失范现象初探[D];重庆大学;2002年

2 韩威;青岛城市空间的形成及其初期嬗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查冬冬;基于政治经济分析的城市空间增长动力机制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徐哲;武汉市城市空间增长管理政策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张赛;武汉城市空间增长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倪琳;北京城市空间高密度发展态势下的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对策与建议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盛竞;基于日常生活维度的纪念性城市空间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涤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环县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何雯;以类型学为基础的城市零散空间再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马立双;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9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49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8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