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受拉薄膜效应的板块平衡法修正及在混凝土双向板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混凝土双向板 切入点:受拉薄膜效应 出处:《工程力学》2017年03期
【摘要】:经典塑性铰线理论中的板块平衡法无法考虑钢筋混凝土板在大变形时产生的受拉薄膜效应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可以考虑受拉薄膜效应的修正板块平衡法。该方法将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力行为分为屈服前和屈服后两个阶段。假设钢筋混凝土板在屈服前的变形为弹性,分别采用Navier法和板块平衡法确定板的屈服挠度和屈服承载力。为考虑屈服后钢筋混凝土板中产生的受拉薄膜效应,假设板底塑性铰线截面上钢筋的竖向分力为产生受拉薄膜效应的主要原因,而钢筋的水平分力则与截面上混凝土的压力组成力偶构成了钢筋混凝土板的截面抵抗弯矩。通过上述修正,可以获得由考虑受拉薄膜效应的修正板块平衡法计算的钢筋混凝土板的全过程荷载-挠度曲线。为验证该文方法,对大挠度足尺混凝土双向板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对比可知,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从而验证了修正板块平衡法的有效性。
[Abstract]:The plate equilibrium method in classical plastic hinge theory can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tensile film on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during large deform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n this paper, a modified plate equilibrium metho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ensile film is proposed. The method divides th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into two stages: before and after yield. The deform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before yield is assumed to be elastic. Navier method and plate equilibrium method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yield deflection and yield bearing capacity respectively. Assuming that the vertical force of the steel bar on the plastic hinge section of the bottom of the slab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tensile film effect, And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force of the steel bar and the concrete pressure on the section constitute the cross-section resistance moment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 The load-deflection curv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calculated by the modified plate equilibrium metho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ension film can be obtained. In order to verify 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deflection full-scale concrete two-way slabs is studi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are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ified plate equilibrium method.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23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01638) 华侨大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ZQN-PY314,13BS302)
【分类号】:TU3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哲;不等跨连续双向板的计算[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纪文华;支承边上开大洞的双向板设计[J];安徽建筑;2004年05期
3 林永红;支承边上开大洞的双向板设计[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12期
4 刘佳生;张悦;;四边支承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双向板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5期
5 胡成;吴元;;单向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双向板的弯压性能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7期
6 胡成;吴元;;体外预应力加固混凝土双向板的力学性能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宏升;施林林;;大跨双向板空间有限元分析[J];硅谷;2010年06期
8 姜磊;姚继涛;李桅;赵玉星;信任;;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双向板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9 张金;陈阳;张楚涵;朱凯;;浅析虚功原理在楼面双向板塑性设计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丁大钧;;双向板和筒壳的简化计算[J];南京工学院学报;197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萍;李改英;张文巧;麻永林;;连续双向板配筋的有限元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2 李志刚;邵志民;张丽娜;;钢筋混凝土双向板体外预应力加固受力性能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献祥;宋明军;冯友莲;;双向板按塑性理论设计的可靠性和经济性[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4 胡成;;单向粘贴钢板条加固双向板的承载力计算[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5 张广坡;马友利;;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弯矩设计值的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6 宋继强;石建光;郭建伟;;钢筋砼双向板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时最小板厚的设计方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7 段爱建;李根怀;苏长吉;;双向板与单向板分界限的探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吴建海;马俊;;不等跨蜂窝式现浇混凝土空心双向板的弯矩计算[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9 张平生;;四边简支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计算与板厚的确定[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10 李砚波;付素娟;张超;;粘钢加固双向板的承载力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崇绩;足尺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抗火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2 姜磊;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的试验研究与分析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志年;不同边界约束条件的混凝土双向板抗火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程远兵;边支承大跨现浇混凝土蜂窝式空心双向板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胡成;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单向加固技术的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王晓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内力重分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明;双向板的受力性能在不同保护层厚度和碳纤维加固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剑;基于自振特性的板火灾损伤研究及安全性能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海斌;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挠度计算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付百川;碳纤维布对开裂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的加固方式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5 李志奇;单向面内约束混凝土双向板抗火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田高伟;织物增强混凝土叠合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7 袁涛;普通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正常使用阶段变形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陈静;火灾下混凝土双向板声发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计策;叠合式双向板有限元模拟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10 崔亚涛;叠合式双向板挠度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53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53149.html